【now.com】公立醫院探病真是非常讓人疲倦—首先你要找到對的電梯。指示牌總是不清不楚,地上的顏色線,人一多便看不見,天花的指示牌一堆字,很少會再用顏色分類。
這是設計問題,多過資源不足,人人都得擠去詢問處,也耗費職員不少時間。
待找到正確的電梯,等電梯又是一番折騰,像這次去的公立醫院,已經派出職員專門「指揮」乘客,也有排隊的繩子攔開,可是指示很混亂,一些電梯既去低層,又去高層,職員不斷把樓層唸出來,人多吵耳很難聽到;去不同樓層的都排同一條隊,每次電梯到,一些人停步,一些人被欄住。
同樣是公立醫院,有些會認真設計如何展示資訊,例如等電梯的牆上就有「大水牌」,清楚列出不同專科的樓層,電梯裡也在當眼的牆上有指示,不像眼前這一間,只得電梯按鈕旁有指示,人們擠進電梯後根本看不到。「五樓是深切治療室嗎?」被擠到後方的乘客問。沒人回答。
香港跟外地醫院最大不同,是嚴格限制探病時間。像台灣,病人日間由家人照顧,餵飯、抺身、上廁所等等都不會由醫院負責,家人沒空便會請「陪人」。可是香港在沙士疫症後大大縮短探病時間,一些醫院嚴格得只得中午一小時,晚間兩小時可探病,人人都擠在這有限時間來,光是等電梯已經可以用掉十五二十分鐘。在公立醫院更難走樓梯,迷宮似的。
香港城市密集設計容易爆發疫症,公立醫院作為最後防守,嚴格監控感染很重要。可是目前公立醫院的病人大部份都是長者、非嚴急的,甚至需要長期護理,家屬可以是重要的幫手,而不應被視作阻撓醫護人員工作的「障礙物」。醫護人員如何與病人家屬溝通、資訊傳遞無誤會、合作而非投訴……這些大問題眼前都顧不了,只想可以快快出電梯,看到家人。
文:陳曉蕾
(香港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死在香港》等)
FB: https://www.facebook.com/journalistchenxiaolei/?fref=ts
〈生活發現〉逢周五刊登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