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生活發現〉「吃」一頓團年飯-陳曉蕾

〈生活發現〉「吃」一頓團年飯-陳曉蕾

【now.com】兒子高高興興地拿著一瓶威士忌來、女兒穿著一身亮麗的中式衣裳、孫女帶來好多盒士多啤梨送給在場每一枱……每位老人家來到,家人都笑著迎上。這裡是耆智園,專門照顧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的病人,大部份僅僅參加日間中心的活動,只有幾位會留宿,可是這些院友的家人都選擇來這裡一起吃「團年飯」。

中心變了酒樓似的:司儀抽獎,職員扮財神,大送禮物,氣氛好好;平日的桌椅加上大圓坐了超過十圍,廚師一整隊人到會即場蒸煮,乳豬、燒雞,甚至有清蒸石斑魚──這些「有骨」的食物,一般照顧認知障礙症的院舍都不會提供。這病到了後期會進食困難,或者不願進食,有研究估計護老院內超過三分一末期認知障礙病人被插入鼻胃喉長期灌奶:一些醫護人員還以為導管餵飼可減少肺炎、部份醫院院舍照顧人手不足、一些家人怕病人「肚餓」……然而插著導管很不舒服,很多病人想拔掉,於是長期被綁起來。

新年家人只能去院舍看看,一起吃飯是奢望。

但在耆智園堅持不綁院友,也盡力鼓勵用口進食,平時就算把食物打成糊狀,也會額外加一份原本的菜和肉,希望讓院友看了有胃口。這夜團年飯,有些家人把食物剪得極細,慢慢餵;有些用攪拌器把一樣樣食物分開打成糊狀,保存不同的味道。走了一圈,可能因為氣氛好,在場院友看來食慾不錯,上到伊麵炒飯,家人大多都停筷,院友還在起勁地吃。


旁邊一位婆婆,無論吃什麼,都是嚼幾口便吐出來。「會擔心媽媽營養不夠嗎?」我問那兒子,兒子搖頭:「這裡有營養師,她早晚飲配方奶,確保夠營養。」婆婆確診快九年了,仍然可以自己拿匙羹並且願意進食,非常難得。


最後的紅豆沙,家人的有湯丸,院友也能嚐一口糖水,大家甜絲絲過年。

文:陳曉蕾
(香港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死在香港》等)
FB: https://www.facebook.com/journalistchenxiaolei/?fref=ts
〈生活發現〉逢周五刊登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