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近年K-Pop音樂領導全球音樂市場發展的趨勢,除了不少國家也對K-Pop音樂市場的生產模式虎視眈眈,希望能夠透過深入了解箇中成功之道,從而複製另一個「韓流」以外,另外更有不少國家的歌手主動與韓國音樂人合作,使K-Pop不再只是韓國單獨享有的成功現象,而是可以從豐厚的利益下分一杯羹,再進而拉近K-pop與別國音樂的連帶關係。
當中,尤其面對步步進逼的中國音樂市場威脅,與繼續向當下世界最大的荷里活音樂市場進行挑戰,K-Pop音樂市場於已有約10多年的發展歷史下,從未有放下其市場定位的危機感。韓國國內各大小的管理與訓練歌手與樂團的經理人公司,每天依舊不斷透過各類型的選秀比賽活動,培訓新人成為主宰K-Pop音樂市場的新歌手。這種模式,能夠令韓國流行音樂市場,於每月裡都擁有具一定市場競爭力的新人冒起,延續K-Pop的壟斷位置。
最近,韓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娛樂公司CJ娛樂,便決定以公開昔日公司內部選秀競爭過程作為賣點,製作成一個新類型大型選秀綜藝節目,稱為《Produce 101》。顧名思義,《Produce 101》是一個以101個參賽者競爭成為歌手的選秀節目,當中101位的參賽者,一來全都是女性,二來全都是來自韓國46間大大小小的經理人公司的「練習生」。她們同住在一起,每星期都必須要經過多次表演測試,以網民於官方網頁上的評分為標準,每周公布他們的分數排名。最終,CJ娛樂便會選取當中最高分數的11位,將會成為一個團體發行單曲,並以CJ 娛樂旗下藝人的身份進行為期一年的活動。
雖然一直以來,這一類以選秀為主軸的「真人秀」音樂競賽淘汰節目,於韓國眾多種類的綜藝節目中,算是其中一種較長壽的類別。但是不論同是由Mnet製作的《Superstar K》,抑或是別的電視台製作的《Kpop Star》,近年同樣面對收視率不斷下跌的大問題。當中的主因,有言是韓國電視台間製作太多同類型節目,觀眾已有吃不消的感覺;另外,也有批評是指製作節目的手法越趨刻意,內容過份集中於參賽者的個人故事多於現場表演,失去了歌唱競爭的主要目的;再者,為了推高收視率,節目製作人亦變得太著眼於使用「眼淚」或鼓動參賽者間的內部矛盾,來吸引外界報導,都是使這些節目失去觀眾支持的問題來源。
當然,《Produce 101》也避免不了上述老問題。而且,由於節目本身擁有超過100位參賽者,但每一集節目時間所限,不是每一名參賽人士都擁有被剪輯出來的片段,因而會容易造成篇幅不公平的情況。然而,這些問題還不是最大的爭議之處,更大的問題是在於《Produce 101》更加暴露出K-Pop娛樂圈中練習生的待遇不平等問題。
早前有韓國國內媒體,公開了製作《Produce 101》的CJ娛樂與參與該節目的經理人公司簽署的合約。當中,顯示了CJ娛樂在合約中要求那些經理人公司不能就節目中剪輯片段的多寡或效果,作出任何法律上的投訴。另外,參與比賽的女練習生,於整輯節目中也是無償出映。而且,合約中也指明那些參賽者不得於節目播出前,在社交媒體上先公開任何已錄影拍攝的內容。最後,就算成功成為那11位可以發表作品的歌手,但當中透過音源而賺取得到的利潤,都是CJ娛樂與經理人公司「五五分帳」,那些練習生都不會分得絲毫回報。
隨著近年不少著名韓星,選擇反抗外界稱為「奴隸合約」的明星與經理人公司的不對等關係後,關注韓國歌手的生活待遇爭議也陸續浮現。但是,單看《Produce 101》便可大概知道,在整個不斷膨漲的K-Pop市場上,渴望加入樂壇成為夢寐以求的K-Pop歌手的人數只會不斷上升。在極大競爭環境下,對這些追夢者而言,能夠獲得一份經理人合約已不簡單,更遑論她們會敢於向經理人公司開出的不公平合約條件說不。因而,無論如何,總之從練習生之路開始,到有幸成為K-pop歌手,他們每一個永遠被綁紮於一個弱化的位置,一切直至她們能夠協助經理人公司賺回當年投資在她們身上的金錢,選擇退出樂壇之後,才會獲得真正的解放。
但是,那11位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倖存者,又有多少個,可以走完這條路呢?
文:鍾樂偉
FB:https://www.facebook.com/stevechung413
〈樂觀韓流〉逢周四刊登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