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或許是久旱逢甘露之故,記得上年香港電視的一套關於政治的劇集《選戰》,把一場是虛擬但又彷彿是真實的香港特首選舉之戰,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在螢光幕前,已經足夠叫萬千香港市民如癡如醉。說到近年大盛的韓劇市場,當然政治類的劇集一向都不是高收視的種類,但每每相隔不久韓國的電視台便會製作與政治有關的劇集,例如早年前SBS的《危情三天》與《野王》,還有KBS的《總理與我》等等,都反映出政治議題於韓劇中已是長壽種類之一。
最近一套由鄭在泳、宋允兒、玉澤演、張鉉誠、朴英奎、金瑞亨等主演的韓劇,劇名叫《Assembly》,單看名字便知道這套劇集與「國會」有關。劇集《Assembly》由韓國著名導演黃仁赫和編劇鄭賢民聯手製作,故事是關於電焊工出身的真尚必(鄭在泳飾演),面對著遭到造船廠解僱後,聯同一眾被無理遣散的船廠工人,發動工業行動,並向法院申訴總公司索取應有公道與賠償。然而,申訴失敗後,剛巧碰上了韓國進行地方議員的補選,真尚必被在執政國民黨代表白度賢(張鉉誠飾演)看中他的利用價值,挑選成為候選人,最終當選成為了國會議員。其後,絲毫沒有政治經驗的真尚必,如何克服韓國複雜與黑暗的官場,還有怎樣達成在國會伸張正義的目標,正是《Assembly》往後下來劇情發展的主要路線。
在剛剛播出了頭數集中,由於劇情大體上是圍繞著韓國政黨政治與國會選舉的內容,不少篇幅裡若對韓國政黨政治未有深入了解,或許會令觀眾有追不上劇情脈絡的感覺。其中一點有趣,而且與早前香港關於特首選舉中的「公民提名」爭議類似的情況,那就是劇集中提到,真尚必最終能夠取得國民黨的推薦成為候選人的「公推制」。
自擁1995年的韓國市長選舉與2006年的地方議會選舉起,韓國的選舉法賦予政黨有權透過內部的遴選機制,推薦候選人參與市長與地方選舉,這就是劇集所講的「公推制」。根據以往地方選舉的經驗,韓國的保守派政黨一向都會透過閉門與由上而下,於政黨內部成立一個名為「公推審查委員會」,作為遴選候選人的決定單位。這個公審委一般由政黨的中央委員與國會的地區指揮部領導控制,因而一般有意參選的黨員,必須取得這個公審委的認同與信任,方能成為最終推薦的候選人。
然而,正正就是要取得政黨的推薦,不少地方有意參選的候選人,都會向這個遴選委員會的成員提供大量的政治獻金與貪污,以圖取得這個推薦資格。這個「公推制」一直以來大受韓國國民的批評,又指控這是導致韓國地方選舉經常發生貪污舞弊的主因。因而,要求改革這個選舉制度的呼聲與年俱增。
正因如此,2012年的韓國總統大選中,改革「公推制」便成為了各大政黨爭相討論的核心議題。當時,代表執政新世界黨參選,現在貴為韓國總統的朴槿惠,便曾經異口同聲跟在野黨的候選人文在寅公開承諾,於當選後會推進改革「公推制」。然而,大選過後,修改「公推制」一事,卻因未有社會主流共識而被投閒置散,而且於上年舉行的韓國地方補選中,執政黨取得壓倒性的成績,更加沒有改變這個制度的動力與誘因。
不少執政保守派議員認為,開放黨內初選「公推制」候選人,結果只會容讓了一批沒有政治經驗、身份模糊與不懂政治操作的「普通人」參選,阻礙了政黨政治的發展。但是,礙於社會要求改革的浪潮越來越大,近來執政新世黨與在野的新政治民主聯合也開始著力,一起坐下來商討如何修改選舉法。當中,新世界黨便建議把地方議會候選人初選開放給整體國民投票,讓不屬於該黨內部的大眾也可以參加。
當然,這樣子的初選,也不是完全的公平與公正,還是要看政黨把誰的名字填上候選人的名單上,才給公眾投票,單是這一點在野黨也不會認同。而且,新世界黨也建議在野黨,一同於同一天舉行黨內的公開初選,讓選民可以同時投票兩邊陣營的候選人。然而,這一點也被不少政黨中人質疑,因為在野黨可以透過動員支持者,投票支持那位能力較弱與支持度低的候選人,令對手推薦的候選人的競爭力大減,有利自己陣營當選的機會。
無論如何,韓國兩黨之間就「公推制」的存亡仍抱有極大爭議,依舊互不相讓。現在劇集《Assembly》把這個燙手山芋再次擺在韓國的大眾面前,或許是提供了政黨達成共識的契機?
文:鍾樂偉
FB:https://www.facebook.com/stevechung413
〈樂觀韓流〉逢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