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剛在香港上映的《怒海公民》頗令人意外,這部紀錄片關於爭議的難民問題,獲得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導演Gianfranco Rosi特地去意大利最南端一個小海島蘭佩杜薩島(Lampedusa)住了一年,這島離歐洲最遠,卻離非洲最近。
香港亦曾經接待越南船民,想像一下蘭佩杜薩島的處境:人口大約六千人,只有香港不足千分一人,二十年來卻有多達四十萬來自非洲和中東的難民由地中海湧入,經過這小島海邊,這難民人數是香港七至九十年代接待數目的一倍!近年更因為敘利亞連年內戰,難民人數暴增──這小島居民生活會如何?
出乎意料,鏡頭下的日子平淡如水。
一個半小時裡,八成時間看著一個意大利小男孩:爬樹選最好的樹枝做丫叉,發現一隻眼睛弱視要戴輔助眼鏡,上學讀書,唸英文給嫲嫲聽⋯⋯嫲嫲煮意粉給他和爸爸吃,嫲嫲煮咖啡給爺爺喝,嫲嫲聽到收音機新聞難民浸死,說了一句:真慘!
就是這樣。
彷彿回到香港當年,絕大部份難民都被隔離在難民營,香港人最熟知的就是「北漏洞拉」廣播。
難民的片段夾雜在男孩一家的日常,導演亦在意大利軍艦上待了一個月,聽著對講機不斷傳來難民救求。難民是誰?男人,女人,小孩,黑人,白人,就像任何一個街上會遇見的普通人,但這普通人極其運氣好,才可以活著上岸,擠在蘭佩杜薩島的收容所等候去歐洲大陸。
難民人數暴增,一些國家向後退,有些更計劃封鎖海岸線,可是蘭佩杜薩島的市長卻希望建立「人道長廊」(humanitarian corridors)協助難民:「當我們歐洲人不願承認這群人的人權時,又有什麼資格期待別人來尊重我們的呢?」顯然不是所有島民都同意,當地長期失業率高企,期望以漂亮海灘發展旅遊業,市長也向歐洲呼籲大家來旅遊支持──但誰想放假來這總是在新聞出現的難民死亡之地?
這些予盾,並沒有在紀綠片《怒海公民》裡呈現。導演愈是冷靜,鏡頭愈是平淡,愈顯得底裡的張力:片中的男孩以後會怎樣?爸爸說,這裡所有人都是水手,你怎能暈船浪?男孩於是去小船上練習適應,以後,他會去載難民嗎?會去協助難民的組織工作?還是站上街頭反對繼續收容難民?
柏林電影節評委會深明背景,額外欣賞這紀錄片有想像力。
文:陳曉蕾
(香港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死在香港》等)
FB: https://www.facebook.com/journalistchenxiaolei/?fref=ts
〈生活發現〉逢周五刊登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