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生前「上車」難,死後「安居」難,骨灰龕一位難求。政府近日對公營骨灰龕位設二十年期限,之後要每十年續約,否則骨灰會以綠色殯葬處理。
大家熟悉的綠色殯葬,不外乎將骨灰撒落大海或紀念花園,標榜回歸自然。
雖能「慳位」,但照樣要經過火化,過程花耗能源、釋出污染物,算不上最環保的殯葬方式。要真正「塵歸塵、土歸土」,未來我們可能有多一個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
當有機物質自然死亡,微生物和細菌會將它分解成肥沃的泥土,完成生命周期。
在大自然,死亡創造生命,來自美國的斯佩德創辦公司Recompose正推廣「城市逝者計劃」,利用大自然規律處理遺體,讓微生物和益菌分解屍體的有機物質,包括骨頭和牙齒。
一個月就能化成土壤,農業界一直有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牲畜屍體,但未試過將人類遺骸變成肥料。
整個系統的構想是這樣的,當有人離世,遺體被帶到人體堆肥設施,以裹屍布包着。親友將遺體帶到設施頂層的自然分解系統舉行安放儀式,以木屑覆蓋,讓它開始轉化成土壤。在之後幾個星期,遺體自然地分解,微生物和益菌先分解碳,再分解蛋白質創造新的物質,就是肥沃的土壤。這泥土可用來孕育新生命,最後,你可能變成檸檬樹。
這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殯葬概念正逐步成真,美國華盛頓州大學成功用人類遺體完成測試。華盛頓州正進行立法,可能成為首個將堆肥殯葬合法化的州份,估計首個人體堆肥設施最快2020年在西雅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