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伶牙俐齒、有禮有節、跟傳媒打交道,是外交官展現的其中一面。70年來中國外交風格和策略,經歷幾番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總理周恩來兼任外長,重整外交,帶領國家「走出去」,當時的外交團隊不少是在軍隊內抽調。
軍事將領出任駐外使節,從武變文,缺乏外交知識,不熟悉外交禮儀,用刀叉吃西餐、衣着等等,一切從頭學起,又因為不懂外語,非常倚賴翻譯。
在將軍大使協助開拓下,本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的外交思想,周恩來分管外交工作26年間,跟107個國家建交,也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席位。
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面對西方制裁,加上東歐變天、蘇聯解體,國際格局急劇變化。領導人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策略,指示要冷靜觀察、沉着應付、有所作為。這段日子中國的外交團隊日趨成熟,外交官大多是大學外語系或外交學院專業出身,精通多國語言、長袖善舞,協助國家逐步提升國際地位。
隨着中國國力日強,外交官在世界舞台上更自信活躍。談判桌上、記者會中跟人針鋒相對的場面也多了,最近更由舌尖鬥到網絡。今年7月,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臨時代辦趙立堅,在社交網絡議論華盛頓的種族問題,跟美國前高官罵戰,掀起熱話,有外國傳媒形容是外交戰狼化。
駐外使節變身「網紅」發英文帖,頻頻亮相國際媒體,就熱點發聲,目標對準外國民眾。評論認為,是反映中國外交風格從內斂變為主動,積極投入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展現大國外交新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