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有研究隱蔽議題的學者估計,十年前香港至少約有一萬七千至四萬名,12至29歲的青少年曾經有隱蔽行為,過往三年疫情,估計數字已進一步攀升;究竟年輕人為何不上學?空凳背後又有甚麼故事?
二十一歲的陳栢如Sandy,中學生涯六年,中四至中六都缺課。她說中四開始被同學排擠,加上她數理成績不好,老師又會將全班水平公開,令她質疑自己的價值。她曾經申請轉校,但被新學校質疑沒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最終她缺課四年。
Sandy:「這個社會似乎覺得,我們這些不上學的人就是『廢青』,你沒用,為何不上學?他們不曾在意,我不上學背後的原因。那時候我也曾掙扎,感覺對所有事都無能為力,我向外界求助,也好像沒人理會在乎,既然我們甚麼都無法解決,我們會否有方法解決痛苦呢?」
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十五歲或以下青少年自殺死亡個案,由前年七人增至去年二十四人,自殺率是十年新高。當中十五歲或以下女童自殺死亡人數,由前年兩人增至去年十六人,女童自殺率升7.4倍。
有研究青年自殺及隱蔽議題的學者十年前曾做研究,估計香港至少約有一萬七千至四萬名青少年曾經有隱蔽行為,過往三年疫情估計數字已進一步攀升;而校園欺凌、情緒病及教育制度壓力,都是隱蔽成因之一,學者認為強迫學生重返校園並非解決方法。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蔚澄:「隱蔽行為可能是較慢性、長期的自殘,青少年最需要是共鳴、聆聽和關心。你已看到他無力應付,仍不讓人休息,確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或自殘念頭,強迫他上學是治標不治本。」
十八歲、正讀中四的陳智聰Ken,在父母安排下,自小學參加許多課外活動、補習和考試,最終如願考上Band 1中學名校,不過中一第一次派成績表,許多科目都不合格,當時他驚慌得躲在家中,不再上學。
Ken:「(小學)有同學考得差被爸爸打,(小四) 數學課,我做錯了一道數學題,全班只有我一個人做錯,(老師)喊我上前,戳我肩膀,說了一句『這樣都錯』。周圍的人都以分數為先,便不想上學。」
學生缺課,強迫他們上學可能適得其反,如何令不上學的青少年解開心結?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