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經緯線本周提要】市道低迷食肆割價吸客 學者指減價並非出路

【經緯線本周提要】市道低迷食肆割價吸客 學者指減價並非出路

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經緯線本周提要】市道低迷食肆割價吸客 學者指減價並非出路

【Now新聞台】被稱為「美食天堂」的香港,受經濟不穩及北上消費熱潮夾擊,近年不少食肆處於「捱打」狀態,一些餐廳割價吸引顧客,有餐廳甚至以「反攻深圳」作為減價口號,到底能否成功?香港的租金、工資、食材長期高昂,但仍有食肆可以突圍逆市擴張,原因為何?

被稱為「美食天堂」的香港,受經濟不穩和北上消費熱潮夾擊,近年不少食肆處於「捱打」狀態。

今年年中,這間主打平價燒肉放題的連鎖餐廳拉起橫額,表示要「反攻深圳」。他們以破底價作招徠,下午茶時段88元,晚市時段最低108元。營運經理溫燿隆指,剛剛掛起橫額時的確引來頗大迴響,但之後人流很快回落。

餐飲集團運營經理溫燿隆:「人流有增加,但生意額就差不多,因為賣得太便宜,基本上貼近成本,根本是成本價,只夠支付工資和食材,如果人流不足都未能支付租金。」

減價達不到預期效果,事實上,年中反攻優惠推出三個月後,他們位於荃灣的分店就結業。

溫燿隆:「荃灣分店是因為約滿不續租,不是『反攻深圳』失敗。業主不肯減租,一定要離場,因為怎樣也撐不住。」

餐廳艱苦經營,食客消費模式改變,從統計處數字可見端倪。去年,香港食肆的總收益約1,095億元,相比2018年疫情前1,196億元,減少約一百億元。而今年首三季的數字比去年同期,又輕微減少約兩億八千萬元。

各類食肆中,去年只有「雜類飲食場所」,例如「兩餸飯」等外賣食店和快餐店的收益,較2018年有增長,分別上升約一成和3.6%,而中式餐館的收益較2018年就跌超過兩成,酒吧收益更跌逾24%,飲食業普遍出現「消費降級」現象。

經濟學者李兆波:「樓市、股市都不行,人們花錢就會很謹慎。在內地消費,質素可能比香港好,環境比香港好,服務比香港好,價格只要一半,甚至可能是三分之一,人們就會說我在香港吃一餐,等於在內地吃兩餐、三餐。你有替代品,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成本太高。」

學者李兆波認為,香港飲食業的核心問題在於租金、工資、食材成本高昂,食肆削價競爭並非出路。

李兆波:「成本不能下降,降低價格令你的利潤降低,本來由賺錢至不太賺錢,甚至虧錢,靠減價不能撐很久。因為始終有成本、工資,你怎麼減?」

不靠減價可以靠甚麼?有食肆不但穩健經營,還可以逆市擴張開分店,原因為何?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