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生活教室】分清邊種「濕」中醫教你煲祛濕湯水 

【生活教室】分清邊種「濕」中醫教你煲祛濕湯水 

【Now.com生活】夏天梅雨天又到,個人感覺濕濕重重?如果你面色萎黃晦滯,出現肢困身重、頭重如裹、大便溏薄、飽飽滯滯、脷苔變厚、胃口不佳等徵狀,你就可能出現「濕困」情況!不過「濕」分兩種,要先辨清體質,再選擇合適食療,才可以對症下藥!Now.com有請註冊中醫師吳昕穎,教大家用半小時,簡單製作適合自己身體的祛濕食療!

寒濕VS濕熱
吳醫師指「濕」有分寒濕、濕熱兩種。平時多吃生冷食物或吹空調,兼手腳凍且面目浮腫之人,大多為寒濕。而嗜辣、喜歡飲酒或怕熱,脷苔黃膩的人士,則為濕熱。

吳醫師推介寒濕人士製作生薑薏米水祛濕。
材料(一人份量):
生薑5-6片(薄切)
生薏米10g
熟薏米20g


做法:
1) 將600克溫水加進藥材,浸泡10分鐘
2) 用小火煲煮20分鐘,即成


功效:
生薑可溫中散寒祛濕,連皮煲服更可增加行水能力;薏米可利水滲濕,有助通利小便,而且健脾、清熱排膿。要注意,生薏米較寒涼,如脾胃較虛弱之人建議加用寒性較輕的熟薏米。份量方面,生熟薏米可滲半,甚至熟薏米佔2/3,減低薏米的涼性。

而濕熱人士,吳醫師推介飲用冬瓜扁豆茶。
材料(一人份量):
冬瓜100g-300g
白扁豆20g

做法:
1) 將600克溫水加進藥材,浸泡10分鐘
2) 用小火煲煮20分鐘,即成

功效:
冬瓜可利尿祛濕,是消暑佳品;白扁豆可健脾化濕兼消暑。如熱較重,更可加赤小豆,增加清熱能力。

食療製作簡單,只需半個鐘就可以祛濕,大家不妨試試!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