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爆發近年最大規模的反美示威,紀念34年前伊朗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被推翻的國王巴列維到美國醫病,觸發反美示威浪潮。11月4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附近又有抗議活動,當天群情汹湧,大約五百名學生衝入使館,警衛無力抵抗,職員只能匆忙銷毀機密文件,使館內66名美國人被挾持為人質,後來有14人獲釋。伊朗要求引渡巴列維返國受審,以及美國停止干涉伊朗。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曾經派特使斡旋,又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人在美國銀行的資產、驅逐伊朗人出境,但種種經濟和外交壓力都沒有效果。
1980年4月,美國中斷與伊朗的外交關係,準備派兵秘密營救人質。誰知美軍直升機及運輸機在沙漠風暴中相撞,不但未能救人,更損失八名士兵。
事件拖拉至1980年7月,巴列維在埃及病逝才有轉機。
兩國開始認真談判。在1981年1月,終於以解凍80億美元的伊朗資產為條件,協議釋放人質。不過,這時美國白宮已經易主。分析普遍認為,卡特在人質危機中表現無能是敗選的主要原因。1月20日在列根就任總統這天,餘下的52名人質全部獲釋,歷時444日的人質危機終於解決。
事件令美國與伊朗敵對三十多年。直至今年九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伊朗總統魯哈尼通電話才告破冰,但兩國要和好,當然不是在電話中說數句便可解決。所以,每年11月4日在美國大使館原址外都有反美集會,但今年的示威特別激烈,正好反映伊朗強硬保守派不滿,藉此警告魯哈尼,不要隨便對美國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