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東地區局勢因美國恢復制裁伊朗變得緊張,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時罕有訪問伊朗斡旋,成為伊斯蘭革命後,首位到訪當地的日本首相。
外界關注少有介入伊斯蘭國家外交的日本,不是伊朗核協議的締約國,安倍為何今次會願意成為美伊關係的調停人?比起同樣充當「和事佬」,但結果無功而還的德國,日本又有甚麼優勢?
日本與伊朗自1929年建交90年以來,大部分時間保持着友好關係。安倍晉三父親前外相安倍晉太郎,1983年曾到過德黑蘭,調停伊朗與伊拉克戰爭,安倍晉三當時亦以外相秘書官身分隨行,德黑蘭當局對日方該次出訪評價不俗。
加上安倍擔任首相時,曾多次與伊朗總統魯哈尼會面。分析認為,兩人私人關係良好,安倍今次未出發,已先得到對方信任。
除了兩國友誼,日本同時亦為自身利益着想。雖然日本去年由伊朗進口石油只佔整體石油進口約百分之五,但國內八成的石油都是來自波斯灣國家。如果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條主要石油運輸航道,很可能打擊日本能源供應,所以日本亦不想看到伊朗將緊張局勢升級。
雖然有先天優勢,但要令斡旋有進展並非易事,難度在於安倍晉三要向伊朗展示出自己有能力影響美國的決策。
安倍今次替特朗普向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傳達不希望緊張關係升級訊息,但哈梅內伊態度強硬,稱不會回應特朗普,亦不相信美方,反映出美伊雙方要重返談判桌,還有好一段距離。
此行要應付的還有其他阿拉伯國家,稍一不慎,便容易招致與伊朗對立的國家,例如沙特阿拉伯等的反對,或質疑日本是偏幫伊朗。安倍今次出訪前,就先跟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通電話。
日本傳媒引述外務省高官指,安倍晉三此行只想緩和緊張局勢,分析指是為降低外界的期望。
雖然「和事佬」未必做得成,安倍這一趟調停之旅,仍可為他帶來好處,對外建立了國際政治家形象之餘,日本國民看見外交形象有提升,亦可能對7月參議院改選,執政自民黨選情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