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伊朗元素

【新聞智庫】伊朗元素

【Now新聞台】伊朗反政府示威持續一星期,雖然政府將矛頭指向美國和以色列等外國勢力煽動,但歸根究底,若果伊朗本身沒有問題,外國勢力根本難以插手。

實際「推波助瀾」的可能是伊朗政權本身,將人民、特別是年輕人推向絕望深淵,官迫民反。

伊朗人口約一半是年輕一代,但這一半人口普遍看不到機會和未來。

魯哈尼上任總統以來,失業率幾乎只升不跌,近兩年都超過12%。其中15至29歲一群,最新失業率超過24%,住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及婦女失業情況更嚴重,而今次參與示威的大部分人正正就是這一批人。

撇除失業率 ,其實自魯哈尼2013年上台後,伊朗的經濟逐步有改善。通脹率已經由高峰時的34%逐步降至今年的10.5%。實質經濟增長亦由2013年的負數反覆回升,在2016年即是達成伊朗核協議獲放寬制裁後,GDP更加達到12.5%。

而問題正正出在這裏 ,伊朗人對放寬制裁後生活可望改善,抱有很大期望,這個亦是魯哈尼當年游說民眾支持核協議的理據。可惜,放寬制裁所得的數以十億美元計經濟收益,平民百姓沒感受到受惠。

因為政府將大部分的錢投放在地區軍力擴張和政權發展上,魯哈尼在任四年軍費大增1.45倍,以去年逾千億美元預算開支計,約四分一都是用於軍事、導彈和核計劃。還包括每年數以億美元計援助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民兵以至也門胡塞武裝,

偏偏對民生問題,伊朗政府好似視若無睹。甚至在上月公布的預算中,提出削減食物等基本物品和基層服務的補貼,兼且大幅增加燃料費五成,成為這場示威的爆破點。

由抗議經濟、民生、貪污問題演變成反政府,甚至衝擊禁忌,挑戰最高領袖,更有人高呼支持1979年被革命推翻的巴列維王朝,反映出憤怒,亦反映出伊朗新一代不想再受制於老一套的教條。

雖然不惜犯險,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伊朗問題專家薩賈德普爾相信,伊朗的年輕人無意以武力改變國家。他說伊朗人在1979年經歷過沒有民主的革命,今時今日他們希望透過沒有革命的民主,令國家變得更自由、進步。

有人認為,今次示威浪潮規模,未及2009年反對派因選舉不公而發起逾300萬人參加的「綠色革命」。值得留意的是今次沒領軍人物,單純自發性,再透過網絡發酵,短時間已經有如此規模。

專家認為,即使最終被鎮壓下來,後續的影響力難以估算。經常都說,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他們的力量和聲音絕對不容忽視。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