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全球爆發半導體短缺荒,指望台灣的半導體業幫忙紓緩。不過,台灣的半導體業自己亦面對另一個「荒」,就是水荒。
台灣每年7、8月踏入風季,颱風一個接一個,往往帶來大量雨水,有時造成嚴重災害,但去年一個颱風都無登陸台灣,創下56年來的紀錄。
無風無雨的結果就是嚴重缺水,當局去年10月中起陸續實施停灌、休耕等限水措施,同時呼籲民眾節約用水,即使近期有雨,但仍解決不了問題,多座水庫的蓄水量繼續探底。
以位於南部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為例,蓄水量僅剩一成半;供應台灣電子重鎮新竹科學園區的寶山水庫和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分別不足兩成半和一成三;中部的鯉魚潭水庫和石岡壩水庫,蓄水量亦在低位。
不只農業,以經營電子代工服務為主的新竹科學園區和以精密機械製造為主的中部科學園區等,台灣製造業重鎮都在影響範圍內。
其中,在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每日用水量高達15.6萬噸,約佔全台科學園區用水量的三分一,缺水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各行各業都節約用水,並採取緊急措施,冀可捱到5、6月的梅雨季節。
鋼鐵業和紡織業被視為傳統產業的用水大戶,有業者透過改善設備,多次使用回收水。其中,中龍鋼鐵一滴水可用四次。
事實上,過往多次發生嚴重水災的台灣並非如外界所想的水頭充足,而是世界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地區。雖然當地每年平均雨量有2500多毫米,但由於地形狹窄、人口稠密、雨勢集中,加上河川短促,大部分雨水都迅速流入海洋。而環境污染、都市化效應以及水費低廉,令用水不減反增等因素,亦加劇水資源的困境。
但這困境在近年氣候變化引發極端天氣下,有可能變得更為複雜。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台灣的降雨型態越來越極端,短時間內下暴雨引發洪災,但又幾乎每年要制水,認為台灣正逐漸走向「旱澇交替」的氣候新常態。
如果不積極減少碳排放,估計到本世紀末,台灣北部的雨量將較上世紀末減少超過兩成,預測中南部連續無雨的日子,更會大幅增加近五成,到時水庫將無水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