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台灣政壇在去年九合一選舉後掀起「直播風」,包括蔡英文總統在內,政要爭相做網紅。
改組後的內閣即使被嘲諷是「失敗者聯盟」,仍積極拉攏民心。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閣員要「貼地」,加強透過社交媒體與民眾溝通。
勞動部長許銘春率先響應,在部務會議前直播細數自己的政績,更開金口獻唱台語歌,表達對人民的關懷。不過反應一般,最多只有二百人同時收看。
經過一番掙扎,最終決定留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分享自己婉拒當教育部長的心路歷程,又拿着獨角獸玩偶吸睛,但效果同樣不似預期,看直播的人數未能突破七十。
成功例子是有的,在高雄市長選戰落敗後出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繼續與網民互動,塑造暖男形象,落選後反而人氣急升,網絡好感度甚至超越當選的韓國瑜。有網民認為他四年後有機會翻盤。
尋求連任台中市長失敗的林佳龍直播時也使出渾身解數,抱着卡通抱枕賣萌,示範快速打領帶,又清唱競選歌曲,吸引到六千多人同步收看。
他上任交通部長後,頻頻在Facebook交代政策和回應民意,也博得好感。
對於內閣「網紅化」,在網上人氣高企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冷眼看待,直言不是人人都適合做網紅。他的社交平台「小編」說,如果跟自己的個性不像,網友看得出是勉強做出來,接受程度便不會高。又指直播的確是網絡宣傳最佳方法,但關鍵是營造窺視感和未知感,例如韓國瑜直播時小狗出來搶鏡,陳其邁的貓會亂跳亂撞。
網紅政治並非人人受落,有學者指出,政客一窩蜂做網紅已引起一些選民不滿,尤其是較年長的民眾,仍依靠傳統媒體接收資訊。若政府只着重透過網絡傳播政策訊息,會忽略了他們,況且網民的口味隨時會變,政府始終要有滿足民眾需求和具前瞻性的政策,才能真正得民心,否則「嬲嬲」沒頂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