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話說在前,暴力是不對的,但我們總是常看見有人有不滿,擲東西洩憤。
原來擲東西也有潮流。近日英國多名右翼政客為歐洲議會選舉拉票時,遭示威者擲奶昔,有人更數次「中招」。脫歐黨黨魁法拉奇是其中一個熱門的目標,他在愛丁堡出席集會時,警方要求附近一間連鎖快餐店暫停售賣奶昔。
奶昔迅即成為社交網絡熱話,更有新詞面世,形容這種抗議行為。
奶昔源自美國,早在1880年代出現,主要以牛奶和雪糕混合而成,雲呢拿、朱古力是傳統口味,也可加入各式水果等配料,口味千變萬化。為何一種深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冷飲,會突然成為示威者的「恩物」呢?
有學者分析,示威者擲物一般是講求方便,曾經流行擲雞蛋,但現今帶着一籃生雞蛋到集會,遇到警察查問,難以解釋原因。近日天氣轉熱,在街上手拿一杯冰凍奶昔自然不過,加上快餐店總有一間在附近,要買到「武器」十分容易。
擲奶昔的「視覺效果」不俗,令受害人十分尷尬,不知所措,一身髒,看起來滑稽,又不會造成嚴重身體損傷。
奶昔大多是小孩及年輕人喜愛,跟一本正經的政客形成對比。西裝上的奶昔,有揭破表裏不一的意思。
擲奶昔還有另一層深層意義,因為曾有極右人士用白色的牛奶,作為白人至上主義的象徵,以奶製品抗議右翼政客,意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奶昔大熱,有組織乘勢在網上發起籌款活動,對抗種族歧視。街頭行為結合網上運動,進一步確立奶昔作為新一代抗爭象徵。
但有反對意見認為,擲奶昔熱潮徒令某些政客增加曝光率,將暴力合理化,浪費食物也不值得鼓勵。
發洩是有後果的,向英國政客擲奶昔的人事後被控普通襲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