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生蠔對很多人來說是營養又美味的「最愛」,近年全球各地的蠔銷量不斷上升。大家「豪吃」之後,剩下的蠔殼會如何處理?
「識貨」的人可能將它轉化成中藥、肥料或是建築物料,其實蠔殼還可以「拯救」土地,保護人類及動植物的棲息之所。美國很多沿岸地方都面對土地流失威脅。緊貼墨西哥灣,又位處密西西比河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州,更被視為可能最快被淹沒的州份,威脅這個全美第二大海產孕育地兼重要油氣管道基地。
全個州三分之一是濕地,濕地本身是抵禦颶風、洪水的天然屏障,但亦敵不過氣候暖化下海水高度上升的破壞力。過去七、八十年,當地有四分之一濕地流失,面積近5100平方公里,相當於1.8個香港。現時大約每100分鐘,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濕地消失。若情況持續,到2050年可能再多一個香港面積大小的土地消失。
專家指出,除了環境因素,「幫兇」是30年代初為防災而建的密西西比河混凝土堤壩。因為堤壩令河水靜止,導致沉積物未能夠在河口沉澱。當地兩年前開始,用「蠔殼」去救活海岸線。首階段用了770公噸的蠔殼,鋪設一條800米長的蠔礁。結果一年多後,幾個保護區濕地的受侵蝕速度減半。
蠔殼要先曬半年再漂白,確保沒細菌殘留,放入容器、植入蠔卵,再砌成防護堤。相比傾倒石屎或岩石築堤繁複得多,但效用可能更佳。因為蠔殼表面的凹陷和裂縫更能吸收波浪,起緩衝作用,同時又可以讓沉積物、水、微生物和藻類通過。
蠔礁內植入蠔卵,生長的蠔亦是超強的大自然濾水器。每隻每日可過濾30至50加侖的水,有效減少氮和磷,提升水質,有利濕地的生物生長。活蠔還可令珊瑚礁垂直生長,速度更快過海平面的預計上升速度。
蠔礁未必適用於所有海岸線,但對保護沼澤和濕地已證實有效。世界各地近年很多沿岸地方都利用蠔礁護土或提升漁業產量,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早前亦展開蠔礁恢復工程,希望回復生態系統兼保護當地的水產養殖文化。取於自然、再用於自然,可能是保護地球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