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海洋垃圾長年累月隨水漂流,去到環流系統相對靜止的區域就會積聚成垃圾帶。
全球有五大海洋垃圾帶,最大的是位於美國加州至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估計約1.8萬億件塑膠垃圾散布16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80個香港。
要清理這個垃圾帶似乎是天方夜譚,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日前正式啟動。荷蘭非牟利組織「海洋清理」經過5年反覆研究和測試,首個用作收集垃圾的「系統001號」正式勇闖太平洋垃圾帶。
「清理系統」是一條長約600米的漂浮管道圍欄,下方有3米深的細密裙邊。清理系統「無人駕駛」,是被動式的「清道夫」,不會去「追」垃圾,而是扮成人造海岸線「引」垃圾自投羅網。
運作原理就是將系統放到目標水域,裙邊在水流壓力下會自然形成U型圍欄。利用海洋的自然力量,風、海浪和水流去推動圍欄。由於圍欄移動速度快過塑膠垃圾,海面漂浮的垃圾會輕易由圍欄接收,較細的就由裙邊收集。裙邊雖然密麻麻,但會形成向下的水流,海洋生物可以安全從下方通過。
清理系統還配備太陽能燈、防撞系統、攝錄鏡頭、感應器和衛星天線,團隊可以全天候監控。
當垃圾收集到一定程度或每隔個多月,垃圾船就會出動將海洋垃圾撈起,運回岸上進行分類回收,再製造成耐用不易被丟棄的產品,收入會用作維持計劃的資金。
系統001總成本約2100萬歐元,要視乎實戰成效再改良,但已經肯定是個創舉。
年僅24歲的荷蘭青年斯萊特,就是「海洋清理」的創辦人兼系統的發明家。他16歲在希臘潛水時發現塑膠垃圾多過魚,立志要拯救海洋。兩年後,本身在大學修讀航天工程的斯萊特選擇停學,創立「海洋清理」,跟多國專家組成團隊,透過全球眾籌追尋實現使命。
如果一切順利,團隊預計一年半內會推出60組系統在海面持續運作,目標是用5年時間清理太平洋垃圾帶一半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