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美貿易戰加劇,兩大強國的關稅戰自三月開打以來,美國至今對總值253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貨加徵關稅,中國迎擊的美國貨值就是1130億美元,比對兩國去年的總入口量分別佔50%和87%,基於「彈藥」上的差距,對中國來說,幾近「晒冷」,是否代表中國鬥不來?
特朗普一再揚言美國在貿易戰會輕易取勝,但經濟學家認為貿易戰中根本難有贏家,中國亦未必是輸家,傳統經濟學智慧上理解貿易戰中,出口貨值較大的國家會輸。
徵稅可增加庫房收入,當入口貨價格飆升,本地產品銷售就會提升,變相保障本地企業及就業,這些正是特朗普「開戰」的理據。不過,專家說這條並非簡單的數學題,關稅即使多收數以十億美元,整體進口稅的稅收亦只不過佔聯邦收入百分之1.2,再者,這些錢通常都是由入口商和消費者承擔。
回顧過去經驗,前朝奧巴馬政府2009年起,分兩階段對中國輪胎加徵關稅,措施令中國輪胎入口量減少,但根據2011年數據,美國消費者多花11億美元購買輪胎,同期保住的相關職位僅1200個,中國輪胎製造商未見受到很大懲罰,因為他們將生產線遷移他國避過關稅,後來更乾脆在美國設廠,部分美國生產商之後倒閉。
再前一任,喬治布殊政府在2002年對入口鋼鐵加徵關稅,負面效果不遑多讓,受罰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美國眾多產品製造商,根據估算,美國有大約14萬製鋼工人涉及鋼鐵部件的產品,例如建造和汽車業工人就多達650萬,這幾百萬人當中不知有多少因為生產成本上升,公司倒閉而失業。
美國很多製造業的供應鏈十分倚重中國製的廉價部件,甚至在華自設生產線,這個「死穴」正是導致美國在貿易戰「自己打自己」。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並非看不清事實,他的真正目的是「放長線」,希望最終迫使外商減少在中國直接投資。
美國新一輪二千億關稅牌打出後,的確有在華美國企業聲稱考慮撤走,但大部分都沒打算回歸美國,貿易戰帶來的經濟損傷,中國當然同樣要面對,兩敗俱傷是必然,但分析認為債台高築,通脹壓力浮現的美國「傷勢」可能比中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