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國際氣候協議《巴黎協定》今天正式生效,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開始執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劃。但是協定內容有過時風險,具體執行細節亦未制定,要真正達成減排、降溫目標,困難重重。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領袖,在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的巴黎協定,星期五正式生效。
有關協定訂立多項目標,包括推動全球經濟體於本世紀內,脫離化石燃料,將全球氣溫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高攝氏兩度以內,並努力將氣温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等。
不過,據聯合國環境署近日發表的報告,巴黎協定有過時風險,警告指除非訂定更嚴格的氣體排放限制公約,否則難以達成巴黎協定訂下的標準。
報告指按目前情況,在2030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將會介乎540億至560億噸,遠高於要求限制升溫,在攝氏2度以內的排放標準420億噸。
聯合國專家又指,必須讓碳排放在2020年到達高峰,否則,要使全球氣溫只升高攝氏1.5度的目標,幾乎是無可能達成。
另外,巴黎協定的具體執行細節仍未完成制定。例如協定要求各國定期提交的工作報告,卻未清晰界定具體內容、發達國家如何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援,仍有待進一步明確。
有評論認為,相關的細節談判會很艱難,可能會持續數年。真正執行協定中的內容,面臨重重困難。
為推動執行巴黎協定進一步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下周一起,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期間,將會討論如何落實執行協定,和制定發達國家履行每年一千億美元資金支持承諾的路線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