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打算由明年起的三年內,將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外國電腦和軟件換成本土貨,但要短期內不再依賴外國技術說易行難。
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覆強調中國的核心技術要自主可控,其中在2013年曾提到沒有核心技術的優勢,就沒有政治上的強勢。翌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就強調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國製造2025》計劃正正是將習近平的講話付諸實行,冀在2025年之前於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10個戰略行業,全面提升自己的產業基礎,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中美科技冷戰下,中國推動技術自給自足變得更加迫切。不過,中國半導體產業基礎薄弱,在高性能微處理器和圖象處理晶片等關鍵領域仍然落後,要追趕美國的科技水平,有專家說最少要十年。
《金融時報》的報導亦到聯想在2014年收購美國科技巨企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後,中國的政府部門已經有意改用聯想的桌上電腦,但處理器和硬盤都是外國製造,所以即使已有本土電腦作業系統,例如普華和麒麟等可配合這些系統的軟件寥寥可數。
中國當局已加大相關的投資,包括在今年十月成立總值290億美元的基金,協助晶片產業。內地科技企業亦加緊研發,中國三大存儲晶片廠商之一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今年年底就會將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交付客戶。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被認為連接中央處理器的數據高速公路,廣泛用於電腦、手機等,長鑫更取得大量相關的技術專利許可,令它在業內擁有競爭優勢,並有利持續開發關鍵技術。
中國目前約有一成六半導體產品在本土生產,當中僅一半由中國的企業生產。《中國製造2025》計劃希望在2020年自家生產四成的半導體,2025年達到七成。但就算政府大力投資,要達成目標似乎仍有相當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