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國由「一窮二白」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官方所說的七十年「中國奇迹」是如何實現?
1978年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建國初期進行土地改革,後來又將農地歸集體所有。
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以進口替代為主,發展重工業。當時的增長目標被指過分浮誇冒進,「大躍進」、「大煉鋼」急於求成造成災難,而到1976年更經歷「文革十年」,到78年人均生產總值只有156美元。
1978年之前,中國經濟基本封閉,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不管黃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名句。
對內,廢除農業集體制度,實行家庭承包制,容許私有企業成立。對外,則允許外國公司在境內開合營企業。深圳成為首個經濟特區,珠海、廈門及汕頭等亦開辦特區。
92年初鄧小平開始南巡,掀起改革開放熱,中國的工業轉向勞工密集的輕工業,以低廉的勞工及土地成本,吸引了大量資金設廠,眾多世界品牌在中國代工生產。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無論服裝、玩具以至電子製品,「中國製造」的標籤在歐美市場無處不在。
中國92至96年經濟增長率均超過百分之10,民間經濟活力無限。
相反國有企業則有管理問題,巨額虧損。98年時任總理朱鎔基啟動了「國退民進」,對石化、電訊及電力等壟斷性企業改行股份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控制。
中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亦標誌開放進入新階段。
1978年至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年間,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美元左右,以倍數增長,大增至逾97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突破6萬億美元,折合超過40萬億元人民幣,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過基數效應,以及其他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近十年逐漸減慢,去年放緩至百分之6.4,28年來最低。
中國要發展強國經濟進入瓶頸,同時發展下出現的貧富懸殊、環境破壞、債務高企,外界都關注會否成為中國經濟的計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