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本雜誌,將非洲裔司法部長陶比拉比喻為一隻猴子,引起不滿。其實在法國,種族矛盾的問題一直存在。
法國約6300多萬本土居民當中,大約八成五人是白人或純正歐洲人,其餘大約一成、即約600萬人來自北非,另外200萬人是黑人,100萬是亞裔人士。
法國提倡多元文化。世界大戰以後,法國開放移民政策,希望吸納新血,重建國家並應付高速增長的經濟,當時的移民人口以歐洲為主。
上世紀五十年代阿爾及利亞戰爭後,以猶太人為主的北非移民逃到法國落地生根,而其餘於海外殖民地的黑人亦紛紛移居法國,令當地的黑人數目,冠絕全歐。
至八十年代,當局開始收緊移民政策,只容許以家庭團聚和難民身分申請移民。近年,除少量的技術移民外,移民人數已大幅減少。
1998年,法國曾作一項調查,發現三成八的法國人,坦承自己是種族主義者,比率較英國及德國的同類調查,高出一倍。
上月另一項調查亦顯示,五成九的法國人認為,法國現時的種族歧視情況,較三十年前嚴重。有人權組織引述當地警方指,法國的種族主義活動愈來愈猖獗。
分析認為,法國人排外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問題。部分法國人認為,外來移民是來「搶飯碗」,或只依賴國家福利維生,根本沒有貢獻。
前任總統薩爾科齊,競選時提出選擇性移民政策,提出只吸納認同法國、能說法語、尊重法國社會、熱愛法國文化的新移民。更推行國民身分認同運動,多項政策都被視為針對新移民以及伊斯蘭教徒,例如禁止女性穿著罩袍,惹來不少爭議。
法國足球亦和種族問題扯上關係。本身為阿爾及利亞裔的球王施丹,曾多次公開呼籲正視種族歧視的問題。
法國國家隊在2010年世界盃出局,爆出國家隊內訌風波。受到千夫所指的安歷卡,事後接受訪問,指「法國一旦未能取得理想中的勝利,有些人就馬上將宗教和種族話題掛勾」。
現實的種種情況,似乎和法國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價值觀背道而馳。很多人原本期待社會黨的奧朗德上台後,會有辦法撥亂反正。現在看來,卻依然是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