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一列呈現不齊整的防波堤引發連串猜疑。撇開排列方式,這些經常在岸邊見到的消波塊,本身就是受爭議產物。
消波塊泛指用作消散海浪和水流衝擊,減少堤岸被侵蝕的大型石屎塊。
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由半噸至80噸都有,有較常見的三腳、四腳,以至八腳錐體也有,亦有三角、圓型和球狀,還有形狀扭曲的,例如大橋人工島用的扭工字塊。
消波塊的出現可以說是二戰時的意外收穫,據講當年法軍用類似的四腳錐體石塊阻檔德軍的坦克,戰後石塊棄置到防波堤,未料消散浪擊力較方塊型的效果好得多。
法國於是在1950年起大量生產,將消波塊「發揚光大」。
消波塊會按地理位置和作用有不同的擺放方式,放防波堤會較結實,放沙灘就會較鬆散。
消波塊的獨特形狀和凸出的「腳」有互相緊扣的作用,隨機堆放亦有助減少移位。雖然穩固,但隨時間和海浪衝擊都可能有崩裂或移位,必須定時檢查和更換。
日本可說是使用消波塊最多的國家之一,日本35000公里的海岸線近一半都用上消波塊來護堤。原因不難想像,時常經歷風暴的日本南至北延綿2900公里,但最濶只有320公里,可以說「寸土都不容失」。
日本全國每年花約5千億日圓,即大約四十多億美元用於舖設消波塊。
同樣是島嶼的台灣都有類似情況,但對於這些不論是堆砌得似畫作的,抑或是隨意堆放的消波塊,有人覺得非常厭惡和不認同,認為是破壞自然景觀,又批評層層的消波塊容易造成漩渦,對沿岸活動的人包括游水、滑浪或划艇構成危險。
更重要的是,有人質疑這些原意是防止侵蝕的消波塊,反而會加速沙灘流失、走位,改變堆積層、植被等,破壞生態環境。
撇開爭議,這些形狀獨特的消波塊深受不少人愛戴,大大少少同形狀產品應運而生。商業以外,亦是展現藝術氣色的媒介,消波塊的用途肯定不止於防護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