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經緯線本周提要】人工智能助二戰平民文字紀錄繼續流傳

【經緯線本周提要】人工智能助二戰平民文字紀錄繼續流傳

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經緯線本周提要】人工智能助二戰平民文字紀錄繼續流傳

【Now新聞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年,倖存者越來越少,文字紀錄亦越來越容易流失。科技的進步 ,如何令平民的戰爭日記 ,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流傳?

五十一歲的潘立基是報章編輯,他小時候跟爺爺的感情很好。爺爺名為潘廣樑,1908年出生,1992年、八十四歲離世。爺爺喜歡寫作,還把自己的生活以日記形式寫下,其中一本詳細記述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

二次大戰在1939年九月一日爆發,隨著日本在1941年十二月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線蔓延至香港。

潘立基讀日記:「是日(十二月八日)拂曉,日空機自廣州飛臨啟德機場上空,大肆轟炸,香港戰爭至是開始。」

日記:「余當時在旺角革履工會天台俯瞰,目擊歹徒搶劫公行,及敵軍入境之一切人類最醜惡暴行,呈現眼前。恐怖統治人間。」

潘立基說,爺爺的日記補足了不少官方紀錄的空白,非常珍貴,不過他擔心日記有一天會失傳。

潘立基:「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始終有失傳的一天,總會有一代人會覺得,這些內容不是很特別,不如扔掉,那爺爺的心血便會白費。」

知道潘立基保存了一本超過八十年、有二戰親筆經歷的日記,浸會大學歷史系便主動提出把日記電子化,並結合在他們研發的「日據香港互動地圖」內。他們說,人工智能能在短時間內,把紙本內容轉為電子檔,並把當中曾提及的姓名和地址,以座標形式標示在電子互動地圖,令越來越多民間檔案,能進入好像互動地圖般的歷史數據庫。

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利用數碼方式,首先處理速度快了;第二更多人能看到或參與整個過程,從中以往一些被人遺忘或忽略的資料可以重新浮現。」

經過十個月努力,互動地圖終於完成,地圖標示了香港淪陷時,爺爺潘廣樑身處的位置,亦收錄了日記原文。這一天,潘立基跟家人一起欣賞。

潘立基:「其實很開心,本已塵封的爺爺文字紀錄能放上網站,代表更多人看到這些內容,算是還了一個心願,更多人了解戰爭的殘酷,以史為鑑。」

二戰結束八十年,當年的平民日記記錄了甚麼內容?要把戰爭文字紀錄傳承,又有多困難呢?請留意星期六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