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今時今日,飲食不單為飽腹,更多人關注的,是吃得健康。不少人習慣一日三餐的飲食規律,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提倡間歇性斷食,甚至一星期禁食數天;不同的飲食模式都各有研究支持,市民應該相信哪一個?
四十歲的黎莉Chris是一位電台節目主持,八年前懷孕時,她的體重曾達近八十公斤。
為了減肥,她曾嘗試不同的斷食方法,例如「168」,一天內十六小時不進食、八小時內吃兩餐,又例如「231」,一天只有一小時吃一餐,甚至曾經斷食三天,完全不進食。
黎莉:「但我真的沒有瘦下來,如果真的能瘦就是『5:2』,一星期七天有兩天全日只攝取少於五百卡路里。我嘗試這麼多(斷食方法),它對我最有用,但在心理層面上是最差,真的很肚餓,一餐吃得太少,我覺得心情很差。」
每次嘗試一種新的飲食方法前,Chris都會從網上或書本蒐集有關資料。不過她說,有時會得到很矛盾的資訊,令她很疑惑。
黎莉:「網上看的資訊,如果一餐吃太多蛋白質對腎不好,負荷(很重)。當我實行『231』時,我可能一餐吃五十克蛋白質,我問A營養師,他告訴我可以的,B營養師就說對腎不好的,我覺得很疑惑。」
於網上搜尋一日三餐、間歇性斷食,不同的飲食模式都各有研究支持,例如有研究說斷食是長壽的關鍵,但又有研究指一天吃一餐或兩餐的人,死亡風險會高於一天吃三餐的人。那麼應該相信哪一個?
周振中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一直有在大學做醫學研究。他說,設計飲食行為與疾病關係的科學研究很困難,除了取樣數量要大、研究年期要長,最困難的是控制其他因素。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舉個例子,這個研究針對改變的體重或者血糖,除了飲食行為,有很多其他因素改變,譬如他的活動行為、用甚麼藥、他的情緒情況如何,這些全部都會影響血糖和體重,這些都要控制,然後只有飲食改變,才能設計研究,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那些飲食行為研究沒法達到剛才提到研究的幾個規範,所以很多沒有結論,有結論都不是百分之百,也有些可能結論是相反。」
不同的飲食模式都各有研究支持,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究竟我們應該相信哪一個?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