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過去一年,多部港產片叫好又叫座,更有票房衝破一億元,打破香港電影歷史紀錄;有導演認為,是因為防疲措施鬆綁而帶動票房,亦因為近來的港產片題材貼地,引發香港人共鳴。這一股好氣勢,是否代表港產片再起?
近期多部港產片叫好又叫座,包括這一部打破了香港票房紀錄,票房已經衝破一億元。
今年年初上映的《毒舌大狀》,上映一個月,累積票房衝破一億元,登上歷來華語片票房第一位,亦是繼2004年電影《功夫》後,再有港產片打入香港中西電影最高票房十大。
導演吳煒倫入行二十三年,一直是電影編劇,《寒戰Ⅱ》、《梅艷芳》等都是他的作品,而《毒舌大狀》就是他第一部執導的長片。曾見證港產片低潮期,他說這次票房破紀錄,可以證明香港觀眾並沒有離棄港產片。
電影導演吳煒倫:「其實這群觀眾從來都在這裡,只是他們去看荷里活A級娛樂大片,原來你付出多些心力,拍攝一些較好質素的電影,觀眾是會(買票)入場。他們不是完全離棄港產片,對整個香港電影圈覺得(打了)一支強心針。」
看看過去十年,每年上映港產片的數量介乎四十至六十部,而最高票房的電影錄得三千至六千幾萬。
去年上映的港產片只有二十七部,是十年來最少,但最高票房的電影卻有八千幾萬,是十年來最高。
上星期舉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何爵天憑《正義迴廊》獲得新晉導演獎項。他說近來不少賣座電影都來自新導演,他們未必獲得很大額的製作費,大部分不多於一千萬元,所以傾向選擇本地生活元素的題材,一方面較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亦使港產片更多元化。
電影導演何爵天:「以前的電影通常較是警匪、黑社會題材、動作電影,其實這些相對較不貼近生活,但當然在那時這些電影賣埠,以及都是很好看,很多新導演可能我們較多是學院派,比較關注香港這城市,更貼近生活。(用電影)說的是香港的故事、說香港人買香港物業、說香港疫情下的故事,全部(題材)都充滿香港(元素)。」
有研究電影的學者指出,近年香港社會經歷不少變化,觀眾看電影除了尋求娛樂,亦希望在電影找到一份連繫香港的共鳴。
浸大電影系教授劉慧嬋:「過去數年,社會有一些不穩定性,身處在香港這地方的人,其實是渴求一種情感的連結,可能是一些正流逝的價值或一些他們曾經很珍惜,一些曾發生的事情,但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從電影文本,從它的故事,嘗試找回這些(失去了)的事情,背後正在推動,為何這麼多香港觀眾會買戲票入場、」
曾經歷低潮期,面對近來的好氣勢,港產片是否可以繼續蓬勃下去?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