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2003年,俗稱「沙士」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在香港爆發,造成299人死亡,事後多個委員會發表檢討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建議落實了多少?二十年過去,面對更肆虐的新冠疫症,香港有沒有從「沙士」中汲取教訓和經驗,對抗今次疫情?
七十一歲的Chino,2003年感染俗稱「沙士」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當年住院期間,她被處方高劑量的類固醇及利巴韋林,之後出現骨枯後遺症,至今已經二十年。
2003年沙士患者Chino:「有金子我都撿不到,又無法蹲、又起不來、又走不動。你說是甚麼心情?為甚麼沒完沒了?我出院後,不是(應該)康復嗎?」
「沙士」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由「沙士」冠狀病毒引起,首宗病例在2002年十一月在廣東佛山發現,病毒其後由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劉劍倫帶到香港,最後造成1755人感染,299人死亡。2003年六月二十三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香港從「沙士」疫區名單除名,疫情才結束。
事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專家委員會、立法會及醫管局檢討委員會都曾發表報告,檢討沙士疫情並成功促成2004年,成立衞生防護中心。
當年醫管局也就有關報告回應,表示已與政府協議會在香港三間醫院興建三座傳染病大樓,但因立法會未能就選址達成共識,事隔二十年,只有瑪嘉烈醫院在2007年落成一座傳染病大樓。
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瑪嘉烈醫院建了一座傳染病大樓已經足夠,反而是每個聯網的急症醫院要繼續保持足夠的負氣壓牀位、足夠的深切治療部人手。有很多病人要去深切治療部,至少不用轉院,可以在自己的聯網解決。」
去年二月,香港爆發第五波新冠疫情,不少患者要在醫院外露宿。
有傳染病專家認為如果香港、九龍、新界各有一座傳染病大樓,當時就能夠提供更多隔離病牀,亦能夠加快病毒研究的進程。
香港大學內科臨床教授孔繁毅:「當有一個大的(傳染病)爆發,(隔離病牀)並不足夠,病人要等候很長時間,尤其在室外或冬天,導致有其他的併發症、細菌肺炎或低溫症出現,希望能盡快改善。」
二十年前,「沙士」奪去香港近三百人的性命,當年的感染者有甚麼體會?二十年後,傳染力更強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汲取了多少「沙士」教訓對抗疫症?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