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疫情持續三年,跨境學童一直未能回到香港校園上課,學習被封關「卡住」;隨著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跨境生終於可分階段復課,但學生、家長和學校都「喜中帶憂」,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否隨著通關而不再「卡關」?
住在深圳寶安區十一歲的宇嫣,在香港唸小五。由於疫情,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便不能跨境上實體課。她的成績由原本全級第二跌到十名以外。
汪宇嫣:「英文是最差的科目,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是九十多分,但是現在考了六十多分。(會否不開心?) 有一點。因為太差了。」
宇嫣媽媽說,一直希望在深圳為女兒找到針對香港課程的補習班,但一直都找不到。她只能每天跟女兒操練試題,經常做到晚上十一、二時。
去年年底,宇嫣終於在學校安排下,入讀了一個由香港教育局資助在深圳舉辦的學習支援計劃。
汪宇嫣母親:「要是兩年前就安排,就好了。我想幫她,但是我並不知道可以怎樣幫她,我迫著她天天在家裡刷題,她也壓力很大。」
這個為期三個月的計劃將於本月完結,名額也只有三千多個,受委託營運這個課程的機構負責人說,計劃的時間比較短。他們發現不少跨境學生的廣東話退步了,擔心會影響他們融入學校生活,他們期望通關後,政府不要立即停止對跨境學生的支援。
工聯會大灣區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我們覺得未來還是需要這個服務,讓他們在深圳比較鄰近家的地方,或考慮在星期六、日時,可以繼續開辦相關的課程補習,讓他們追回進度。」
有小學生為了盡早跨境上學,未正式全面通關之前,也寧願每天預約配額和做核酸檢測,嘉馨是其中之一。
今年唸小六的嘉馨,過去三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深圳上網課。通關之後,她終於可以回校,面對面和同學上堂及小組討論。
周嘉馨:「沒有來學校的話,只可以自己跟自己討論,很孤獨。如果有其他同學,在不同人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我們可以互相分享。」
嘉馨讀的這間小學,在新學期重新編排時間表,包括把課堂時間減短和安排了兩個有二十五分鐘的長小息,讓學生有較多時間互動、相處。校方亦提醒了老師要特別留意學生的情緒,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三年了,對於小朋友來說,是很長時間。呆在家中,沒有社交是影響他的心智發展。知識是可以自修自學得到,但是社交情誼,互動性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才能建立。」
苦候三年,跨境學童終於可以分階段回港上課,學生、家長和學校的憂慮能否得到解決?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