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為悼念戰爭死難者,香港把十一月第二個周日定為「和平紀念日」。在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戰役中,香港估計有超過五萬人喪生,昔日炮火遺留的痕跡,怎樣刻畫戰爭的可怕?劫後餘生的幸存者,又怎樣訴說戰爭的傷痛?
三十歲的Nixon五年前已經開始研究香港的軍事遺跡,又在香港大學的相關課程擔任助教。這一天,他帶著四十多位學生,穿梭數條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戰役發生時的重要地道。
香港大學研究生兼助教Nixon:「真的到達(軍事遺蹟),我會覺得歷史變得很近很近,它不再只是書本或紀錄片裡的一些說法,而是真的活生生在我們面前,它見證著歷史。」
1939年九月一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死亡人數估計達七千萬。
至於香港,在戰役以及緊接的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扣除自然死亡人口,估計也有至少五萬人罹難。炮火之外,屠殺、饑餓、傳染病等都是死因之一。
九十歲的吳漢瑜,就在二戰中痛失家人。
這一天,吳漢瑜與親人談起香港淪陷的日子。當年為了逃避戰火,吳漢瑜一家回到中山家鄉避難,只有六歲的弟弟不幸染上急性傳染病白喉,媽媽惟有帶著弟弟,由中山徒步走路四小時到澳門找醫生,但結果都治不好。
吳漢瑜:「說弟弟去世了,就是這樣,當然哭了,姑母又哭了,整個家裡就是一種悲涼悲傷的狀態。」
吳漢瑜:「為甚麼生病會死亡?在香港有好的醫生,那就不會死亡。到家鄉就只有一個中醫,一患重病就束手無策,只能夠把它歸咎於戰爭的災難,不應該有戰爭,應該人要有和平。」
每年十一月第二個星期日,香港定為「和平紀念日」。昔日的戰爭,在今日可以帶來怎樣的啟示?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