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向心懷:「這邊就是我們煮飯的廚房,四、五個人住在這房子,這一層樓就在這煮飯。」
60歲的向心懷是四川人,三年前因為要幫兒子還債,來北京做建築裝修工人,在皮村租住一百多呎的房間,廚房及廁所都要共用。他每月收入約五千元人民幣,屋租、水電及生活費佔了一半,其餘就用來還債,生活都頗艱苦。
向心懷:「就帶一點自己拌的菜,就這麼簡單,咸酸菜,自己拌的,中午吃的菜。挺辛苦的,真的早上四、五點鐘起來做早飯,要去坐地鐵趕車出去幹活。」
離鄉別井,在北京都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向心懷曾被拖欠逾2萬元工資,至今仍未能成功追討。
向心懷:「管他幫他(兒子)還一點就算了,因為幹得動就幹一點,幹不動就算了,其餘真沒想,借了朋友與親戚的錢,都好多賴賬的。」
位於五環與六環之間,鄰近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皮村,超過兩萬名民工在此居住,主要從事保母、保安、清潔、建築工人等基層工作。
由於租金便宜及位置方便,皮村聚集了大量外來民工,有居住於此的人表示,租一個連床位的房間,每月最便宜只需要300至400元人民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農民工有2.8億人,其中1.7億人外出打工,每月平均收入約四千元人民幣,大部分人都仍保有農村戶口。為推動城鎮化發展,內地近年逐步取消戶籍限制,但首都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相關政策仍然嚴格。
來自河北,在皮村開雜貨店的毛女士,到現在都未有北京戶口,影響子女上學等問題。
毛女士:「戶籍在河北,一直沒有北京戶口,外地人在北京上不了學了,後來特意給他爸上了社保,所以才上的學。」
在北京近20年,她做過超市銷售員及賣菜等工作,生活未有太大改變,但為了孩子的教育及未來,她仍堅持追尋「北京夢」。
毛女士:「回家種地的不願意再種,種地保障也不好,就那點地收入完了也沒多少錢,所以還是打工,總要比種地還要強一點,過幾年幹不動了,還是回老家再種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