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回歸20年,香港經濟曾受疫症及外圍金融動盪嚴重影響。
1997年回歸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遇上沙士肆虐,2008年則有金融海嘯,這些均曾打擊本港經濟。
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較容易受外圍影響。1997年香港經濟增長逾5%,但亞洲金融風暴下,股市及樓市急挫,1998年香港經濟收縮近6%,為有紀錄以來最差。
同時受外圍影響的有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香港經濟曾再度收縮。
其後,全球央行實行貨幣寬鬆,資金氾濫,香港經濟穩步復蘇,近年維持約2%至3%的低增長。
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逼近25000億元,20年間曾出現倒退,但累計仍較1997年高81%,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升60%,至近34萬元。
另外,經濟結構方面亦出現較大轉變,政府於2002年確定四大支柱行業。
其中,貿易及物流業為經濟支柱之首,但隨着轉口功能逐漸被珠三角地區取代,十多年間貿易及物流業於經濟的佔比,下跌近3個百分點至22%。
隨着內地金融業逐步開放,香港作為外資投資內地,以及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中轉站,金融服務業佔經濟比重一直提升,由2002年約12%,升至去年18%。
至於旅遊業於GPD的佔比,亦明顯增加至5%。其中一個推手,是2003年沙士襲港後,中央於同年宣布推行自由行政策,允許個別城市居民以個人身分來港。其後政策不斷擴展至其他城市,成功令本港經濟走出陰霾。
失業率亦從2003年歷史高位7.9%持續改善,近年失業率跌至約3%,即幾乎全民就業的水平。
經歷近六年通縮日子後,香港於2005年走出通縮。
不過,自由行及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的政策,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亦衍生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加深中港矛盾,最終中央政府於2015年將「一簽多行」,調整為「一周一行」。
此外,持續增長多年的訪港旅客人數亦連續兩年回落,零售業深受影響。但整體而言,受惠於自由行政策,內地旅客佔整體旅客比例於十多年間,已提升逾20個百分點,每四個訪港旅客中,有三個為內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