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2003年,無情的沙士病毒奪去香港299人寶貴生命,疫情同時重創本地經濟。
中央政府為協助挽救香港經濟,開放內地特定城市居民以個人身分來港旅遊,即是現在熟悉的自由行。可申請自由行來港的城市數目,由一開始的四個逐步增加至今日的49個。
2009年起,深圳戶籍居民更可以申請「一簽多行」簽注,在一年有效期內無限次往返香港。
訪港內地遊客數目,從2002年實施自由行前的約683萬人次,大增至2014年超過4700萬人次的高峰,數字到近兩年才略有回落。
「後沙士」時期遊客激增,對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露。但與此同時,中港兩地人民矛盾亦逐漸浮現。
有網民開始通過「二次創作」力數內地人不是;爭床位、爭學位、爭奶粉。
內地遊客熱門到訪地區,商舖種類逐漸變得單一,藥房、金舖成行成市。有名店對內地人和本地人待遇有差別惹起公憤。
問題遲遲未解決,抗議行動逐漸升級。
除了「零雙非」,前特首梁振英在任五年間先後推出及爭取限奶令,收緊「一簽多行」至「一周一行」等政策,試圖減低內地人對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諷刺的是,當年奉時任特首董建華之命,上京商談開放自由行的,正是梁振英本人。
內地遊客人數減少,全年零售銷售貨值連續三年下跌,似乎步入「寒冬」。業界叫苦連天之際,其實上年的銷貨總值仍然是2006年的兩倍。
自由行無疑為香港經濟復蘇貢獻不少,但大量遊客湧入亦衝擊港人的生活。
如何善用自由行這把「雙刃劍」,尤其考驗政府官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