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極客】財務中介不良手法誘市民借錢

【新聞極客】財務中介不良手法誘市民借錢

【now新聞台】市民不時會收到財務公司的推銷電話,有些聲稱可以提供低息貸款。《新聞極客》發現,有財務中介公司以不良手法誘使市民借貸,從中收取巨額中介費。

一些借貸推銷電話,相信你與我都收不少。但郭婆婆和張先生就先後中招,最後還差點要賣樓還債。

74歲的郭婆婆早前接連收到聲稱是銀行職員的推銷電話,說可以為她提供低息貸款。

郭婆婆與丈夫共同擁有一個私人物業,當時只是想借16萬元作周轉。但去到發現並非銀行,而是一間財務中介公司,職員還很清楚她的財務狀況,說可以幫她還之前的卡數。

結果,郭婆婆前後被帶到三間財務中介公司和兩間財務公司借貸。在過程中,財務中介公司職員曾要求郭婆婆簽署多份英文文件。

這些中介公司都是以國際企業、會計事務所命名,而文件的格式更是大同小異。

郭婆婆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被借了300萬,當中包括109萬的顧問費,超過10萬利息和之前財務公司的還款,而她就一元都沒到過手。

另一位受害人是在外地回流返港的張先生。

張先生原本有一個私人單位正進行二按,有75萬欠款。在朋友介紹下,他先後去了3間財務中介公司。職員游說他,說可以為他整合貸款。結果,張先生的債務卻由75萬增加205萬,其間還一直被財務公司職員滋擾。

記者根據兩個個案去到這些中介公司了解,地址都是尖沙咀和旺角等商業大廈,名義是會計事務所。上到去,公司已經搬了。

業內人士指這些中介公司多數以短期形式營辦,搬走時連水費電費單都無拿走。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表示,過去18個月收到超過181宗有關借貸服務的投訴,涉及的款項超過1億8千萬元。

香港持牌放債人公會主席長原彰弘承認,政府未能有效監管財務中介公司。

持牌放債人公會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參考內地省市的發牌制度,例如增加註冊資本的下限和要求有相關經驗的人士擔任公司的負責人等,提高開設財務中介公司的門檻。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