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洪瑞珍三文治導致近一百人食物中毒,網購食品的安全問題引起關注。《新聞極客》發現,網上違例出售自製食品執法寬鬆,食品欠缺標籤及保鮮方法,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應立法堵塞漏洞。
社交網站可以讓朋友互通近況,更可發展成零租金的生意平台。在Facebook、Instagram搜尋糯米糍、芝士蛋糕,甚至散水餅等字眼,就會出現很多個人開設的網舖。網舖的食品聲稱是自家製作,更標明價錢、聯絡方法及交收地點。
本台記者透過Whatsapp聯絡兩名店主在地鐵站交收。其中一位中年女士經營這門生意已經一段時間,出售的糯米糍聲稱每日在家中新鮮製造,生意更超乎預期地好。而另一名大學生今年暑假才小試牛刀,在Instagram設立網店,售賣自己製作的忌廉蛋卷。
炎炎夏日,要將容易變壞的食品新鮮送到客人手上,網店店主會於袋中擺放冰種,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保鮮。
這些食品買回來時外表完好無缺,但暗藏風險。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自家製食品並無細菌檢驗,而低溫運送只能減慢已有的細菌滋生,不能確保食物出產時無細菌,以及有否受毒素 、污染物、重金屬等其他物質污染,故仍存有食物風險問題。
這類網上出售的食品其實受到監管,店主若無領牌,即屬違法。根據《食物業規例》132X章,配製食品出售需要領有食物製造廠牌照。而在法例下要售賣壽司、刺身、奶製品,更要獲得食環署署長書面准許。
仍讀大學的戴琛琛兩年前開始在社交平台出售麥提莎糯米糍。雖然從來被食環署檢控,但為了合法經營,她在賺取第一桶金後正式領取食物製造廠牌照,由家中移師到觀塘工廈製作。為了符合條例要求,工場要用上防火牆身、防滑地磚,間隔及抽風系統均要跟足指引,單是這筆裝修開支再加領牌,已經花費25萬元。
比起戴琛琛經營一盤實體生意,網店無租金壓力,也不須經過繁複的申請手續,只須登記一個帳號就可以經商,令售賣食品的網店如雨後春筍,但執法力度則遠遠落後於開店的速度。過去三年,食環署針對網上銷售食品只提出了27宗檢控,平均每年得9宗。
內地在這方面早已先走一步。針對網店出售自家製作私房食品,當局10月會實施新版食品安全法,首次明文規定網上食品店必須進行實名登記,並且要有相關許可證。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修訂法例並非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現階段以行政措施規管更有效。
政府亦承認,部分購物網連地址都沒有,執法有難度,正考慮檢討法例。但如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照顧到小本經營,是當局要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