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醫療保險愈來愈普遍,但在香港,情緒病和精神病超過九成半保單均不承保,病人若不想付高昂醫療費,只能向公立醫院求助,但在外國,情緒病及精神病普遍承保。有病人就向平機會投訴被歧視。
巿面有上千款醫療保險,患上不少奇難雜症亦獲賠償,反而都巿人常見的情緒病和精神病,則很難找到保險公司承保。
本台看過多間銀行及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單張,不會就心理、精神或神經疾病作賠償。其中一間指神經錯亂不是承保事項,有銀行甚至具體地列出抑鬱、焦慮、厭食、精神分裂、行為失常、失眠、神經衰弱等治療均不受保障,即使涉及45萬僱員的公司團體醫保,情緒病同樣不受保障。
柏絲患有嚴重抑鬱超過20年,一直希望買一份醫療保險,不想靠政府,但多年來被保險公司拒諸門外。
陳麗麗的女兒亦患有精神分裂,不但買不到醫療保險,即使買人壽及危疾保險亦受影響。陳麗麗曾經聯同其他病友組織,向保險業界、平機會及消委會反映。
保險業聯會解釋,醫保不包精神病是因為沒有就精神病作估算。中大精神科教授李誠說,愈來愈多醫學研究顯示,情緒病是腦部疾病,醫療保險沒理據不包括精神病。
平機會回覆本台查詢時表示,過往曾接獲涉及精神病患者購買醫保的投訴,至於有精神病患者被拒受保會否涉及殘疾歧視,則視乎個別情況及個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