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消委會測試市面上預先及非預先包裝零食,發現九成含有可致癌物質,部分亦屬高脂或高鈉。
疫情之下,不少人多了時間留在家中,可能零食不離口。
消委會測試了77款薯片、蝦條等香脆零食,除了1款蔬菜脆片及6款蝦條,全部都含有可致癌物丙烯酰胺。
三成預先包裝薯條薯片類的含量超出歐盟基準水平,最多的一款比基準水平超出近2.5倍。
快餐連鎖店的即食薯條薯格、薯餅等,丙烯酰胺的含量較低,但以歐盟每公斤500微克基準水平,有三款食品超標,Five Guys薯條最多,超標九成二。
丙烯酰胺是天然存在於食材,處於游離狀態的還原糖,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可能令人類致癌」,薯條等產品經油炸及烤焗等高溫程序亦會產生。
消委會建議市民,進食這些零食時要適可而止,如果自己烹調要注意方法。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如果自行烹製薯條薯餅類食物,烹調時間不宜過長,亦不宜太高溫,將薯仔炸至金黃色而不是啡色,亦有助減少產生丙烯酰胺。
至於蝦片、蝦條類樣本,丙烯酰胺平均含量較低,但幾乎全部屬高鈉,吃一包鈉含量,隨時達每日上限的七成。而測試樣本中,八成二香脆零食屬於高脂,大部分薯片或薯條類都屬於高脂。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進食前,留意包裝上食用分量的鈉及脂肪含量,控制食用量,以免超出相關的攝入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