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消委會今年上半年接獲479宗涉及美容服務的投訴,指情況令人關注,提醒消費者入侵性美容療程具有一定風險,亦要留意部分療程須由註冊醫生負責。
坊間有各式各樣的美容服務,近年亦出現所謂的「入侵性美容療程」,例如注射透明質酸、肉毒桿菌等,消委會今年一月至七月收到117宗高能量光學或入侵性美容療程的投訴,較去年同期多兩成幾。
其中一宗投訴,投訴人在美容院購買三萬元的「水光注射療程」,職員向她推介一部針機儀器,療程由醫生完成後,投訴人面部紅腫,額頭、面頰及下巴都留有一排排針洞,職員及醫生均稱這些情況會於兩星期內逐漸消失,但一個月後投訴人的面上只是消了腫,針洞仍清晰可見,而且像一條條凸出的線,她之後向皮膚科醫生求診,獲告知注射太淺層,透明質酸仍停留在皮膚表層。
她向美容院反映,美容院醫生建議她做其他療程,但四個月後情況仍無改善,連月來情緒飽受困擾,經消委會調停獲退回全數款項。
另一個投訴人購買注射透明質酸的療程,但當日打了一半劑量時已感到劇痛,美容院醫生停了十秒後繼續,完成後,投訴人感到呼吸急促及作嘔,翌日仍感到異常痛楚,求醫後指可能是注射太多劑量所致。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不要盲目相信美容院。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消費者)不應該只著眼於宣傳的美容效果,或療程時推廣的優惠,應仔細了解美容療程的詳情細節,如所用的儀器及物料,以及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的併發症,涉及醫療美容的不幸事故時有發生,更曾經釀成致命悲劇。」
消費會建議亦要留意部分療程須由註冊醫生負責,可以要求美容院以書面形式提供進行療程的醫生全名,以便在註冊醫生名冊中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