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藝術何價

【新聞智庫】藝術何價

【Now新聞台】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作品《女童與氣球》,上周於倫敦蘇富比拍賣。「扑鎚」成交後,逾千萬港元畫作突然「自毀」。

Banksy事後「自首」稱不欲作品被拍賣,數年前於畫框裝上碎紙機。贏盡話題的惡作劇,能否令人反思藝術界越吹越烈的炒賣風氣?

藝術品價格近年於私人買賣及公開競投,屢創新高。當今最貴畫作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的《救世主》,去年以約35億港元天價成交。

全球藝術品銷售市場過去廿多年來不斷壯大,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紛紛加入分一杯羹,藝術市場亦由以往歐美主導,變成與亞洲「三分天下」。

去年環球銷售額近五千億港元,美國佔逾四成居首,中國以兩成晉身為全球第二大市場,英國位列第三。

「千金難買心頭好」,對藝術愛好者而言珍藏固然無價,惟從投資者角度來說,藝術品既能保值,亦有助國家發展。

波斯灣國家如阿聯酋、卡塔爾近年積極推動博物館發展,拓展軟實力,頂級藝術品成為搜羅目標,變相炒熱藝術市場。經典例子要數卡塔爾王室一擲逾19億港元,購入法國畫家塞尚名作《玩紙牌的人》。

以往藝術品銷售主要渠道離不開中介、拍賣行,不過伴隨藝術展的興起,市場生態大大改變。一個場地,雲集全球藝術品,方便買賣之餘,亦為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

藝術展越辦越多,銷售額穩步上升,惟數字增長的背後,長遠對藝術發展或弊多於利。

獲策展人相中的藝術品大多是出自名家之手,無形中扼殺了新晉藝術家的發展機會。藝術展大行其道亦令傳統畫廊日漸式微,業界人士預言或於不到10年內被淘汰。

Banksy破壞作品的原意或是控訴藝術市場炒賣風潮,諷刺的是,毀掉一半的畫作市場價值不跌反升。

「向錢看」心態是懂得把握商機抑或可悲?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