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綠化地帶」是郊野公園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緩衝區,有人仍在那些地方過著田園式生活。政府近年經常提出改劃綠化地帶作建屋等用途,有環保團體批評,當局低估綠化地帶的生態價值,更擔心逐漸延伸發展至郊野公園。「摘去鮮花,種出大廈」,是否城市發展的必然選項?
二十六歲周藹銓Kristy,在葵涌石籬這條寮屋村石梨坑村出生長大,過著田園式的生活。
石梨坑村村民周藹銓:「我會形容是『城市的綠洲』,每天下班回來,聽到的都是鳥叫,看到的東西很多都是綠色的,有個放鬆心情的感覺。香港那麼密集的城市,找一些喘息空間不太容易,但我一直在這裡成長,賦予我這個機會,所以我很珍惜。」
石梨坑村被喻為石籬的「後花園」,除了村民,附近數個屋邨屋苑的居民,也會來晨運、散步、乘涼。
石籬街坊楊女士:「每天都來這裡,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毋須吃補品,來這裡已『吸盡』補品。」
不過不久的將來,石梨坑村可能不再存在,政府去年向區議會交代,建議改劃葵涌石排街一幅大約5.4公頃的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五座公營房屋等建築物,而石梨坑村部分位置,包括村內大部分寮屋,位於改劃項目範圍之內。
有環保團體研究後認為,這個發展項目範圍臨近郊野公園,政府只在濕季進行生態評估,不夠全面。他們批評政府近年不斷將綠化地帶改劃作建屋等用途,市區跟郊區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變相失去綠化地帶扮演的緩衝功能角色,當政府要發展時,生態評估無充分反映這裡的生態價值,要在這裡進行發展有一點草率,綠化地帶這種發展邏輯,只不過是向發展郊野公園計劃鋪路。」
有關注土地政策的民間組織,一直倡議香港有多種可行的建屋用地選項,包括已破壞的農地,即「棕地」以及政府的閒置或低度使用土地,他們估算合共已有逾二千公頃,未必需要那麼快考慮發展綠化地帶。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黃肇鴻:「你別以為那裡(綠化地帶)是一片平地、是一個很陡峭的山坡,有很多樹,不論生態成本,以至工程成本是天文數字。」
發展局回覆我們查詢時表示,全港一萬六千公頃綠化地帶之中,有一千二百公頃已被納入發展,佔百分之七;而新界一千六百公頃棕地便有一千公頃,即逾六成被納入發展,較綠化地帶的百分之七為高。
改劃綠化地帶作建屋等用途,過往引起不少爭議,「摘去鮮花,種出大廈」是否城市發展的必然選項?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