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在加拿大被拘控近三年的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終於獲釋回國,當局安排民眾迎接,央視又全程直播,似要將她吹捧為民族英雄,孟晚舟獲釋有如是中國的重大勝利。
不過在中美科技冷戰下,華為以至是中國芯片業,往後是否就可以鬆一口氣?
美國在2019年,禁止美國科技公司出售科技產品給華為,令華為的高端手機製造和銷售受嚴重影響。
一年後制裁升級,不單止美國本土的企業,就連跟美國有關連的外國同地區的半導體商,都禁止出售產品給華為,美國、荷、蘭英國、台灣等高端晶片不得向內地供應。預計華為目前的高端芯片儲備,明年將會用盡,屆時可能會無法履行現有的5G合約業務,將陷入更大困難。
其實內地為了應付芯片需求,近年已致力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希望做到科技上的自給自足。
北京更制定了芯片發展五年計劃,目標是要將國產芯片的自給率,由2019年的約三成提高至2025年的七成。
要製造芯片,就需要重要的設備光刻機。內地搜狐網最近報道指,中國已成功製造出第一台中端光刻機,並通過投產前所有的實驗檢測,很快可以正式投產,屆時便可大量生產28納米的芯片。
報道聲言,內地擁有光刻機,意味芯片製造領域會大洗牌,甚至威脅台灣的台積電霸主地位。
不過,28納米甚至14納米晶片只能應用在中低端產品,沒有高端光刻機,根本無法造出高端芯片。
事實上內地光刻機跟國際大廠在技術工藝上仍有很大距離,最先進的光刻機技術都被荷蘭的阿斯麥、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三大國際大廠壟斷,其中阿斯麥更壟斷了可用來製造5納米、3納米芯片的極紫外光刻技術。
內地中科院就曾說過,中國光刻機技術至少落後阿斯麥15年,亦因為美國的禁令,中國在生產高端光刻機問題上好像被人「掐住咽喉」。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日前說,會延續特朗普時代的做法,並且跟盟友合作,不讓先進科技落入中方手中。在美國仍積極遏制下,中國要實現芯片科技自給自足,短期內似乎難以實現,需要再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