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埃塞俄比亞單方面宣布,今個月起趁雨季,向位於青尼羅河支流,即將建成的復興大壩注水,惹來下游國家特別是埃及反對。
青尼羅河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貢獻貫穿非洲。滋養着附近十一個國家、超過四億人口的尼羅河,總水流量多達八成。倚賴尼羅河提供九成用水的埃及擔心,大壩一旦建成,水資源命脈從此被上游國家牽制。
兩國就大壩運作問題糾纏近十年,在美國、世界銀行、聯合國,與非洲聯盟先後協助調解下,都沒有成果,近日更激起民族情緒,有網民製作象徵兩國大戰的影片。國際危機組織警告,大壩爭議或將地區推向衝突。
自1929年,埃及獲前殖民宗主國英國,承認擁有尼羅河最大使用權後,埃塞俄比亞一直被排除於關於尼羅河水分配的協議中。直至2011年,埃塞俄比亞決定挑戰這條古老規定,以完全零外資姿態,透過政府債券和私人基金,出資40億美元建造復興大壩。
一旦全面運作,將成就非洲最大水力發電廠,預料每年產生六千兆瓦電能,不但能讓當地目前,不被電網覆蓋的六成五人口有電用,更有額外的能源可賣給鄰近國家,甚至是歐洲。
工程最具爭議之處,是大壩的水塘容量極大,達740億立方米,埃塞俄比亞和埃及,始終未能就水塘注水速度有共識,埃塞俄比亞去年稱,希望用六至七年填充水塘,但埃及主張最少12年,擔心注水速度太快,會令下游國家缺水,特別是在旱災時,嚴重影響農業和河上交通。
埃及希望埃塞俄比亞能保證特定排水量,但埃塞俄比亞堅持,使用天然資源是國家權利,保障排水量,形同保障埃及不合時宜的「殖民特權」。
有學者警告,尼羅河流域在氣候變化、人口膨脹,和各國經濟急速發展下,注定要面對水資源嚴重不足問題,大壩爭議只不過是序幕,各國更應從爭議中,發掘合作和協調機制,埃及等缺乏水資源的國家,亦應趁機以政策改善用水效率,和發展海水化淡技術,善用自身鄰近紅海和地中海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