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不存在的?

【新聞智庫】不存在的?

【Now新聞台】「羅興亞人」在緬甸是一個不能說的名字,官方不會說,民間不敢說,連教宗方濟各到訪緬甸時都要避忌「不點名」提出關注,擔心觸怒當局,禍及當地少數基督徒。

即使有歷史說法,屬於穆斯林族群的羅興亞人住在緬甸已經好幾個世紀,即使緬甸在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後,曾經有條件給予羅興亞人身分證明甚或公民身分,但緬甸政府在1982年通過新國籍法承認全國135個族群,但不包括「羅興亞族」,並將境內百多萬名羅興亞人認定為偷渡過來的孟加拉人。同時,孟加拉亦不承認羅興亞人是該國公民。

自此,羅興亞人變成「無國籍」,兼且是受迫害的一群。

被視為幸福國度的不丹亦有類似緬甸的黑暗面。不丹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修改國籍法,趕絕約十萬名尼泊爾後代,令他們頓時變成無國籍,被國際社會批評為「族種清洗」。

根據聯合國估算,全球有至少一千萬個無國籍人士。他們因為無身分證明不能夠上學讀書,生病未必輕易得到治療。即使想自力更生,都不可以合法工作,沒有出入境自由,甚至不能註冊結婚、生兒育女。

因為無國籍,他們等同活在一個無形監獄。

大部分無國籍人士,都源於種族、宗教歧視、政權解體或內戰等政治糾紛。單以難民計,截至去年底,敘利亞逾550萬人為逃避戰火淪為難民;阿富汗超過250萬;南蘇丹和索馬里都分別有過百萬人。

遍布各地的難民即使被其他國家接收,但絕大部分最終都可能淪為無國籍人士。

在1950年之前國家主權不穩定,加上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產生了很多難民等無國籍人士。

聯合國在1954年制定《關於無國籍人地位公約》,作為保護難民身分的國際公約。到1961年,又制定了《減少無國籍狀態公約》,但人權組織批評情況一直未見改善。聯合國呼籲各國政府努力,希望在2024年之前結束「無國籍」狀況。不過,隨着恐怖主義蔓延,全球人口不斷膨漲,這個目標似乎難以達到。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