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話語權,用獨一無二的標籤,令人記得自己;透過打造個人IP或個人品牌,他們如何將興趣或專業變成獨特價值?除了成名,個人品牌還有甚麼意義?
中醫師梁慧儀是這間中醫診所的合夥人,她十多年前已經活躍於大眾媒體,除了不時上電視做訪問,又會在報章雜誌寫文章,七、八年前她開始經營社交媒體,由Facebook、Instagram到小紅書等都有涉獵。
梁慧儀說要為自己打造一個鮮明的形象,建立個人品牌,吸引有相同興趣的受眾。
中醫師梁慧儀:「我作為一位中醫媽媽,我的女兒從兩歲已經開始吃中藥,帶出一個信息給大家,我如何讓小朋友減少病痛?我拍了很多影片,發覺分享中醫兒科的竅門有很多留言,大家很熱烈地收藏影片。」
診所目前有十五位中醫師,有五位都有經營個人品牌,負責診所市場營銷的合夥人曹信恩就是他們的「軍師」。他說中醫師打造個人品牌,切忌盲目追求流量。
中醫師曹信恩:「我們跟醫師說你們不是網紅,不一定要以出名、製造爆款流量為目標,你不穿衣服在彌敦道跑步一定有流量,但這是否你需要的流量?我們需要的是精準流量,譬如談不孕,我就是要讓不孕的那群人看見我,這才算是成功。」
「個人品牌」或「個人IP」這個名詞近年才興起,不過相關概念其實由來已久,從以前未有大眾媒體,靠口耳相傳,到後來傳媒行業掌握話語權,再發展到互聯網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打造自己的舞台。
中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胡曼恬:「個人IP就是個人的知識產權,當你的個人形象、個人特徵累積到一定程度,有大家認可的、非常獨特的存在,有了一個無形的資產。以前你想要成為一個品牌,其實要有相當的專業性,而且要有渠道專門把你推成一個品牌,但是因為有了社交媒體,創造IP的門檻降低了很多,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登記一個帳號,直播他的日常起居、他想告訴別人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非常公平的,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
有甚麼方法可以用興趣或專業打造個人品牌?除了成名,個人品牌還有甚麼意義?請留意星期日《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