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政府積極推動盛事經濟發展,重塑香港成為「盛事之都」。上月初,被視為香港盛事「頭炮」的國際邁阿密對港隊表演賽,球王美斯沒有落場引發連串風波,當中的審批準則有甚麼需要檢討?政府公布,今年上半年有八十多項盛事,究竟何謂盛事?如何衡量盛事的經濟效益?
政府在疫後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希望重新建立香港「盛事之都」的名聲,一月底宣布一系列推動盛事經濟的措施;而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就指已經成立盛事統籌協調組,並且預留一億元撥款,加強未來三年盛事宣傳工作。
上月情人節,這個由英國設計師設計的巨型紅心飄浮裝置出現在香港,讓市民拍照、打卡,有關項目是由「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贊助的其中一項盛事,涉及金額大約780萬。有遊客指對他來說,這只是一個路過時會拍照的裝飾品,算不上是一件盛事。
Ellie:「尤其是我有小朋友,如果一個項目有多點互動,我會感興趣多一點。如果我路過,能拍照便拍,但拍不到,我也沒有遺憾。」
政府刊登的「香港盛事年表」上半年一共有八十六項,有學者就認為很多都算不上是盛事,例如「繽紛香港」大型無人機燈光秀、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毛皮展,甚至殯儀展等。
中大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視乎規模和影響力,最好有些國際性成分,譬如網球公開賽都有國際性成分,玩具展有些國際參與者,紅心和龍獅節(國際性)成分比較低。盛事或者盛事之都,應該有一些指標可以量度,不是自己說了算,最重要是別人的肯定,簡單來說,可以參考參與人數有多少、本地和國際參與的比例是多少。」
有辦本地文化深度遊的旅行社乘勢推出一連五天的「快閃追心團」,每天請來不同嘉賓,以不同視角帶參加者「追心」打卡之餘,再深入了解該區的文化特色。籌劃人陳智遠說,業界要把握盛事帶來的機遇,跟香港的地區文化結合,將這個城市的吸引力帶給旅客。
深度遊旅行社創辦人陳智遠:「盛事是吸引遊客很有效的方法,給予城市新的驚喜和亮點。如何可以擴闊城市的體驗?有否辦法以這件盛事作為機遇,發掘一種旅遊的創新?如果我們希望香港是一個一流的旅遊城市,我們一定要掌握這個能力。」
政府積極推動盛事經濟,究竟甚麼才算是盛事?香港要成為「盛事之都」,又需要甚麼準備?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