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上月,世紀暴雨造成多區嚴重水浸,為香港雨水排放系統敲響警號。現時香港的排洪設施,是否有能力應付一般以至極端天氣的降雨?不論在市區或鄉郊,為何有些地方水浸情況持續三、四十年?從天而降的雨水應該怎樣引流?
上月初,一場世紀黑雨,導致黃大仙發生嚴重水浸,專做地下管道工程的管綫監理師黃敬,三星期前重回上次水浸的位置,利用有攝錄鏡頭的機械人進入地下雨水渠進行勘探。
香港管綫專業學會前會長黃敬:「今天水很清澈,看到下面有些砂石,在這裡造成一點障礙。」
黃敬說,有關當局應該於每次大雨前夕做好排水渠清理,以減少水浸風險,他估計全港現時九成五的地下排水管狀態屬於良好,上次的嚴重水浸,他說主要是山泥、垃圾和樹葉等堵塞排水口所致,如果要改善香港整體雨水排放系統,他認為要在上游和中游位置著手,例如在黃大仙興建地下蓄洪池,儲存由山上流下來的水,也可以在山上興建適當的排洪設施。
黃敬:「在我身後就是獅子山,如果我們進行高地截流,可以把大約百分之五十高地的雨水截流,這裡低地的水便會減少。」
現時渠務署把防治水患策略稱為「防洪三招」,包括於上游「截流」,即興建雨水隧道,截取雨水改變流向;中游「蓄洪」,是把雨水引流至蓄洪池暫存,達至緩衝作用;最後是下游的「疏浚」,進行擴大或改善地下排水渠的工程。
上月黑雨引致嚴重水浸的黃大仙和柴灣附近都沒有相關的排洪設施,渠務署回覆本台查詢時指,正計劃在柴灣的山上建造一條雨水蓄洪隧道,收集筲箕灣和柴灣上游集水區的雨水,緩減該區水浸風險。
署方又指,就黃大仙摩士公園興建蓄洪池,八年前已經展開規劃和勘測,預計明年完成詳細設計。
剛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會全速推展八十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並且研究善用科技,例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高氣象預測預警、水浸等風險評估的能力,有研究氣象預報的學者認為,應對極端天氣,香港有必要加強應急和防治能力。
港大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陳驥:「香港很多的水浸都是因為滑坡,把(雨水渠)該有的排洪能力減弱了,在地面我們也要做科研,要更清楚知道匯聚洪水的區域,在發生極端降雨的情況下,我們有沒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在天上,弄清楚降雨的強度和大概的發生時間和位置,即鄰近強降雨預報。」
極端天氣有機會帶來更頻繁的暴雨,現時香港的雨水排放系統有甚麼漏洞?為甚麼有些地方會持續水浸三、四十年?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