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一度暫停,長期病患者輪候專科門診及手術多年,疫情下可能要一等再等。
梁伯:「眼科,還要去葵涌,也要去下葵涌,這些也是,這是牙科覆診、骨科覆診。」
七十歲的梁伯伯正在看近十科專科,每天要服十多種藥,全部用藥盒分配好。他患有白內障,有時要把藥丸切開來服用都有困難。
梁伯:「看不清(藥丸)的,靠猜測或靠摸(份量),有時會不均勻,如果不分得均勻一點,份量會不一樣。」
他已經在公立醫院排期四年,做白內障手術,本來今年年初終於等到。
梁伯:「二月時說會替我排期做手術,醫生說已替我安排了,他說我排期在二月,等到有電話打來,現在有疫情困擾,而導致不方便,待疫情緩和才再安排,到現在就這樣,不了了之。
疫情持續大半年,醫管局曾暫停公立醫院非緊急服務,最受影響是三、四月。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有些地方的非緊急服務,例如包括放射診斷、門診和預約入院病人,最多的手術量下跌六成多,維持的時間都有三個月。」
這些專科門診同手術,本來已經大排長龍,現在病人等得更久。
醫管局推出公私營協作計劃多年,資助病人到私營界別接受治療,涵蓋普通科門診、白內障手術等八個項目。
今年在疫情下,再增加七個項目,其中癌症病人的放射治療及手術,有意長期納入協作計劃。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公私營協作是其中一個工具,集中我們的資源,處理比較需要團隊合作和高技術的病人,有些相對風險低的病人,私家同時可以幫忙處理。
其實我們的調查都有說,會否有些服務可以透過,公私營協作在社區進行。
社工連瑋翹一直研究,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成效,他建議擴闊涵蓋範圍,幫助更多基層病人。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我也看過一名長者突然暈倒,要做心臟的超聲波檢查要等待六年,長者很常見的關節置換手術,也有很長的輪候時間,這些是否也可以考慮納入。公私營協作?」
星期日晚的《經緯線》,會看看疫情下,病人做手術如何受影響,公私營協作計劃又能否幫助他們,盡早得到治療?
《經緯線》報料電郵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