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政府推出超過八百億的「保就業」計劃,有十多萬僱主申請。「保就業」計劃原意保障工人就業,但有公司領取補貼後仍然炒人。
化名阿娟的她,從事零售業十幾年,以往在遊客區售賣健康食品,自年初新型肺炎爆發以來,生意越做越少。
零售業前僱員阿娟(化名):「零售店仍然重創很大,我看到仍然減價很厲害,便宜得很厲害,仍然沒有人進去逛逛,現時每一個人站着,蹺起雙手,不知做甚麼好。」
她說公司參加了第一期「保就業」計劃,在六至八月獲得工資補貼,她以為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怎知一踏入九月,她和幾位同事被即時解僱。
阿娟:「公司很聰明,九月一日就裁員,九月十幾日申請第二期,這段時間大量解僱一些舊員工,年資長的,我有些同事受到很大衝擊,簡直睡不到,哭。」
阿娟說,看到公司於八月初招請兼職員工,合約期到十一月底,與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完結日期吻合,懷疑管理層一早部署裁員。「保就業」計劃要求申請的僱主需要維持今年三月的「承諾受薪僱員人數」。
阿娟:「為何要解僱這麼多員工?你不需要人手,為何你又要聘請員工?原來保就業是令我們被解僱的源頭,令我們這麼快失去了工作。」
職工盟自六月收到超過二百宗有關「保就業」計劃求助個案,大部分被迫放無薪假或減薪,批評「計人頭」方法製造漏洞。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整個保就業的精神,原來是助長僱主全取補貼,但同步可以使員工繼續被減薪或無薪,大部分是年資稍長的,薪金相對高一點,僱主聘請一名薪金比他便宜的,做一模一樣的工作來取代他,『人頭』在公司還是存在的,但是實際工作就沒有了。」
工聯會勞工服務中心同樣收到一百多宗相關投訴,促請當局於第二期計劃採用「實名制」。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公司有一百人,強積金有很準確,清晰的紀錄,有多少人有強積金供款,強積金按工資比例去供款的,知道每人薪金多少,計算到每名員工的話,這對工友來說是最大的保障。」
「保就業」計劃第一期獲批僱主名單中,有公司承諾受薪僱員人數是零,為何這些公司可獲得工資補貼?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電郵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