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全球塑膠垃圾數量每年以逾億公噸速度增加,隨著進口大國中國去年起全面禁止接收洋垃圾,塑膠去了哪兒?
綠色和平發現,過去兩年間,塑膠垃圾出口量大跌近半,這不代表使用量下降,只是由以往「出國」處理變成國內「轉移」。
南韓義城郡原是盛產大蒜的偏鄉,近日焦點卻落在這座15米高、17萬噸重,相信是全國最巨型垃圾山。
沒有中國接收洋垃圾,南韓不少廢物處理公司拒絕做生意,間接造就黑市,以低於市價把廢料違規棄置國內人口較少的地區,過去數月更持續露天焚燒垃圾,村民日常生活,以至農作物生長大受影響。
不欲家園淪為垃圾場,歐美塑膠消耗大國另覓替代中國的出口市場,目標鎖定東南亞,馬來西亞首當其衝,去年上半年進口塑膠廢料數量幾乎是前兩年總和,遠超負荷。
除了數量多,申報為廢棄塑膠的垃圾不少早受污染,無法回收,或是夾雜電子廢物,理應是推動環保,結果卻加重堆填區負擔。
內地禁令實施半年,多個東南亞國家紛紛宣布限制廢棄塑膠進口。數字上,「限塑令」確有成效,然而當某些國家關上大門,出口國隨即轉移目標,向監管較寬鬆的國家入手,如印尼進口塑膠垃圾數量一年內飆升近1.5倍,情況有如「馬來西亞翻版」。前車可鑑之下,當地計劃仿效鄰國,全面禁止進口塑膠廢料。
由中國、馬來西亞到印尼,可見塑膠垃圾棄置問題已墮入「實施禁令尋覓替代市場」的循環,只要人類繼續濫用塑膠,循環不會停止,下一次會是哪個國家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