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審計報告指泊車位整體比例下跌,未來幾年會供不應求,要求當局檢討規劃標準。報告又發現,有政府停車場車位丟空或有死車無移走,要求改善管理。
駕駛人士以車代步,「一位難求」的情況越來越嚴重。2006年至去年底,本港登記車輛由約52萬輛增至約74萬多輛,增幅約四成四,但同期車位數目只增一成多至75萬個,整體泊車位比例由1.32降至1.02。
由於過去12年私家車數目大增五成三,但私家車位比例大跌近三成,未來數年會出現供不應求、「車多過位」,加上有41個臨時停車場陸續結業,車位會減少8000多個。
審計報告認為運輸署需制訂增加車位的策略,包括檢討規劃標準,於政府、社區或私人發展項目就提供公眾泊車位訂明指引。
面對車位短缺,審計署亦批評當局未有妥善管理及運用政府停車場及路旁泊車位,其中葵芳停車場天台在2013年維修工程後,75個車位一直丟空;又在5個政府停車場中,發現13輛棄置車輛,最長時間是一輛停泊了11年的電單車,在審計署發現後才移走,審計署估計這些棄置車輛令政府少收340萬泊車費。
至於路旁泊車位應維持15%空置可用率,不過審計署視察發現,平均四成地區咪錶位不達標,九龍區咪錶位最爆滿。報告要求當局檢討收費模式,調高及劃一咪錶收費,並建議調整部分繁忙地區的「最長泊車時間」,由兩小時調整至半小時,提高車輛流轉,確保車位有效運用。